炙甘草湯(氣血兩虛,心脈失養證)
證候:
心悸心慌,虛羸少氣
體瘦乏力,面色無華
虛煩失眠,舌淡少苔
脈結代(心律不齊)或細弱
證機:陰血不足,心失所養;陽氣不振,鼓動無力,致心脈不暢。
治法: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方劑:炙甘草湯(復脈湯)
炙甘草12g,生地黃30g,麥冬15g,桂枝9g,人參6g(或黨參15g),阿膠6g(烊化),火麻仁15g,生姜9g,大棗10枚(擘)。
主治:
加減:
① 氣虛甚(氣短自汗)→ 加黃芪30g、黨參增至20g → 增效補氣固表
② 陽虛肢冷→ 桂枝增至12g,加制附子6g → 溫通心陽
③ 陰虛燥熱(口干舌紅)→ 生地黃增至40g,加玄參15g → 增強滋陰降火
方解
組方 | 藥物 | 作用機理 |
---|
君 | 炙甘草 | 甘溫益氣,通經脈利氣血 |
臣 | 生地黃 | 滋陰養血,充養心脈 |
| 人參/黨參 | 大補元氣,助甘草復脈 |
佐 | 麥冬、阿膠 | 滋心陰,潤肺燥,補血潤燥 |
| 火麻仁 | 潤燥通便,防滋陰藥滯膩 |
| 桂枝、生姜 | 溫通心陽,助氣血運行 |
使 | 大棗 | 調和脾胃,助生化氣血之源 |
特性說明
煎服法:
阿膠烊化兌入,余藥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原方需加清酒同煎(現代可酌減或省略)。
禁忌:
濕熱內蘊、痰火擾心者忌用;
便溏者火麻仁減量或去之。
現代應用:
本方通過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肌供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起效,適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及器質性心臟病調理期。
- 注:臨床需結合個體辨證調整藥量配伍。
溫馨提示:??僅供有緣人參考學習。由醫師辨證施治!對證下藥!切勿盲目嘗試!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