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這病,皮膚上冒水泡、流滋水,看著就揪心。 但您留神看,不同年紀的人,這水泡的“脾氣”可大不一樣!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那水泡起得急、紅得艷、破得快,膿水黃稠,火燒火燎地疼。 五六十歲的呢?水泡起得慢,色偏淡,破后滲液清稀像露珠,創(chuàng)面難收口,總覺著沒力氣。 這可不光是年紀大小的事兒,里頭藏著病機的乾坤! 正文: 40歲,在中醫(yī)看來,是道坎兒。 《黃帝內(nèi)經(jīng)》講得透:“女子五七陽明脈衰,男子五八腎氣衰。”氣血盛衰的轉(zhuǎn)折點,直接決定了天皰瘡的治法要分道揚鑣。 40歲前:火毒熾盛是主因——清瀉陽明,涼血解毒 年輕人,陽氣正旺。 可如今這節(jié)奏,熬夜刷屏、外賣油膩、壓力山大,情緒還憋著。這就容易出問題! 陽明胃經(jīng)多氣多血,主肌肉腠理。飲食不節(jié)、情志郁結(jié),郁而化火,這火毒就喜歡沿著陽明經(jīng)往上竄、往外發(fā)。 火毒熾盛,灼傷肌膚血絡(luò),就像鍋里的水燒滾了往外溢,能不鼓泡、發(fā)紅、流黃水嗎?這叫“熱盛肉腐成膿”。 您看這年輕患者:水泡壁薄易破,基底鮮紅灼痛,膿液黃稠,口干口臭,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 再瞧舌頭,舌紅苔黃厚甚至發(fā)膩;摸摸脈,洪數(shù)有力,跳得又快又有勁。 這是典型的陽明實熱火毒壅盛之象!是實實在在的火毒攻膚,不是虛火。 對付這路“急先鋒”,就得用黃連解毒湯打底,隨證加減。此方立意明確: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四黃):苦寒直折,專清三焦實熱火毒。 尤其黃連,入心、胃經(jīng),清心胃之火,瀉火解毒為君。 這是釜底抽薪,直搗黃龍,把火毒的源頭給掐住。 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經(jīng),清瀉陽明氣分熾熱,解肌透熱,給這鍋“沸水”降溫揭蓋。 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散瘀解毒。火毒入血分,灼傷脈絡(luò),血熱妄行則紅腫更甚。此三藥入血分,清血熱,散瘀滯,使熱清血寧,腫消痛減。 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助四黃之力,圍剿肌表腠理之熱毒。 整個方子核心就是清、瀉、涼、解:清陽明氣分之熱,瀉三焦壅滯之火,涼血分之毒,解肌膚之腫。 針對青壯年陽盛體質(zhì)、火毒外發(fā)的病機,以通降、清泄為要,迅速控制燎原之勢。 40歲后:氣血虧虛,濕毒留戀——健脾益氣,托毒生肌 過了四十,脾胃這臺“后天之本”的發(fā)動機,動力慢慢不足了。 《內(nèi)經(jīng)》明言:“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 脾主肌肉,又主運化水濕。 氣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抗邪無力;脾虛不運,水濕內(nèi)停,與殘留之邪毒膠著,就成了濕毒。 濕性黏滯,纏綿難去,故水泡起得慢,色淡,滲液清稀;氣血不能濡養(yǎng)、托毒外出,創(chuàng)面就難愈合,人也疲乏無力。 這叫“正虛邪戀,濕毒蘊膚”。 這類患者特點鮮明:水泡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皰壁松弛,滲液清稀量多,創(chuàng)面色淡不紅或晦暗,新肉不生,周邊水腫。 常伴面色萎黃或晄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看舌頭,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或水滑,邊有齒痕;把脈,多是沉細無力或濡緩。 這是脾虛濕盛,氣血兩虧,托毒無力的本質(zhì)! 此時,參苓白術(shù)散合黃芪建中湯化裁的思路就對了路子: 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四君):健運脾胃,益氣培元。這是固守“中軍大帳”,重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則濕自化,氣旺則能托邪。 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助四君健脾益氣,兼能滲濕止瀉,給濕邪以出路。薏苡仁還能排膿,利于創(chuàng)面。 黃芪、桂枝、白芍、飴糖: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益氣固表,托毒排膿生肌,是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要藥。 桂枝、白芍、飴糖取小建中湯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促進組織修復。 當歸:養(yǎng)血和血,血足則肌膚得養(yǎng),新肉易生。 陳皮: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助運化。 此方精髓在于補、托、滲、生:補益氣血,托毒外出,滲利濕邪,促進生肌。 針對中老年脾虛氣弱、濕毒留戀、正不勝邪的病機,以溫養(yǎng)、補托、健運為綱,扶正以祛邪。 |
|
來自: 小海豚在養(yǎng)生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