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協華著 陳中杰 賞析 海內有名勝區(qū),或數百里之外,或數千里而遙。古人不憚命駕,輒乘興而往。如靈運之尋山,凳危造極;劉歆之玩景,窮險探幽;蘇門聞孫登之嘯;落雁紀太白之游,即方丈蓬瀛圓嶠諸勝境,亦有乘興而訪者焉。今人獨非情性與? 有茂才劉公,號古漁,通邑人也。自魯般山來,為余指畫形勝,曰:“遙望則麓小腰闊,巒嶂數十重,西南諸峰,尤巖厲壁削,嵌嶄天半。其橫空飛來景象,疑無路可登,至則崖有小洞,懸鐵繩于其上。盤行十余步得一小徑,花草縈拂左右。行二里許,徑路宏敞,五步一亭,十步一剎。山勢陡起陡伏,行行至絕頂,俯視經過諸峰羅列如兒孫矣!殿宇墻壁,多蟠結在古木石磴間。予寢處其下,夢覺則百鳥齊呼、萬花含露、鐘聲響應,四山皆鳴,東方已曉。俄焉,風云變化,煙霧迷離。行云垂雨,眠石生寒。游人過客,四顧蒼茫。頃之,丘壑爭出,山色清明。樵叟釣童、此歌彼和。千巖萬谷,燦若列眉。暮則游人歸詠,山僧敲門。煙光渺冥,樹影模糊。猿猱無聲,鶴鹿呼群。予投杖憩息石上,惟聞泉水淙淙流入耳際。未幾,月光徐上,松影橫斜。伽童敲缽,??叟誦經。予亦乘月而歸焉。” 一朝夕間所見如此,然予聞是說已十載。于茲矣,數年來名利薰心,攜禿毫破硯羈身。在四百里外馬寒、興云、積石等山,去省垣百里之遙,俱未登臨一窺諸山之奧,曩日吟游,真情性盡消磨于矮屋鏖戰(zhàn)中。甲申由蘭垣旋里,日與兄若姪會親鄰、話桑麻,或庭除團坐,或場圃逍遙,有時階下斸花,園中種菜,頗得田家風味。惟是名山不遠,日以未游抱憾。諸君子素好山水,胸次超流俗,萬萬乘興一游魯般,即可作方丈觀也。會心處原不在遠,古人豈得擅美于前哉?若游以消日,僅同宗少文壁上之觀,恐山靈有知,笑數十里外無人,即此登臨興會,古今人真不相及也。 作者介紹: 陳協華(1854——1911)字實笙,甘肅伏羌(今甘谷)禮辛陳莊人,光緒乙酉科舉人,官中衛(wèi)教諭,鳳翔、長武、洵陽、山陽、戶縣知縣。 原文注釋: 啟:書信,本文是陳協華邀請好友同游武山縣榆盤鎮(zhèn)魯班山風景區(qū)的書信。 魯般山:今武山縣榆盤鎮(zhèn)魯班山,解放前廟宇宏偉,僧侶成群,風景旖旎,游客如云。 蘇門:蘇門山,在今河南新鄉(xiāng)。 孫登:號蘇門先生,隱居蘇門山。擅長彈一弦琴,吹長嘯。 方丈、圓嶠:仙山。 行行:不停地往前走。 馬寒:馬寒山,也叫馬銜山,位于蘭州榆中縣。 讀后感 《邀友人游魯般山啟》為陳綱第十一世孫,族人陳協華邀請好友同游魯班山的書信。陳協華是清代伏羌為數不多的舉人之一,也是參與公車上書的61名甘肅舉人之一。其人生性內向,為人低調,勤奮學習,清正為官,撰文賦詩,廣交摯友。 魯班山曾為武山縣境內的佛教勝地,與水簾洞齊名。傳說魯班先選中了水簾洞仙境,欲把水簾洞作為自己的道場。不過他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歸來時,水簾洞已經被麻線娘娘捷足先登。魯班盛怒之下,持巨斧把蓮花峰的一塊石頭砍下來,令他想不到的是麻線娘娘順勢把魯班砍下的石塊送到峨眉山,峨眉山也成了麻線娘娘的道場。魯班又在蓮花峰中間拉了一鋸,形成了一線天奇觀。魯班斧砍鋸拉,卻奪不來水簾洞仙境,只能把魯班山作為自己的道場。 一個是才華橫溢,情系鄉(xiāng)梓的異鄉(xiāng)游子,一邊是香火鼎盛,名揚數縣的蓬萊仙山。最應該朝夕相伴,文墨揮毫,美景怡情的人和境,卻相望數十年而沒有聚會。古今多少事,空留望眼中! 幸運的是,陳協華的好友在魯班山游玩數日,奇山異水,小徑偉宇,晨鐘暮鼓,經聲鳥鳴,一覽無余。陳協華用自己深情、厚重的筆墨把友人眼中的魯班山完美地再現于萬千讀者眼前。 今日的魯班山,早已不見陳協華筆下的花木殿宇,僧侶樵夫。他的文章成了我們研究昔日魯班山盛況的珍貴資料,但愿有更多的文友搜集整理魯班山資料,書寫武山奇山麗水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