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昨天還和你有說有笑的親戚,今天突然倒下,醫生說是腦梗死,搶救及時還好,晚一步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昨天還和你有說有笑的親戚,今天突然倒下,醫生說是腦梗死,搶救及時還好,晚一步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腦梗這種東西,不聲不響,連個招呼都不打,就能一錘定音。 讓人沒法不害怕。 更讓人警覺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團隊對260具腦梗死患者的遺體進行了系統解剖后,發現了一組令人不寒而栗的共性特征。 這不是在嚇人,而是實打實的臨床數據。很多人以為腦梗是“老年人的專屬”,但實際情況遠比你想象得要復雜得多。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260人,6大共性,誰都可能踩進這個坑。 說真的,我行醫三十多年,見過太多腦梗病人。不是突發,就是復發;不是發病快,就是恢復慢。家屬眼巴巴地看著,病人自己也清楚,但身體就是不聽使喚。腦梗,不是身體出問題那么簡單,它是整個人生活方式的“債務集中爆發”。 這次交大的研究讓我們終于能從尸體解剖的角度,看清楚腦梗到底是怎么一步步逼近的。它不是“突然”的,而是早就潛伏得密密實實。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第一個共性,說出來你可能會皺眉頭——超過八成的患者長期處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這個詞聽著陌生,但它比你想象的要常見。很多人查體時都不測這個指標,其實它跟血管健康關系密切。 它高了,血管內皮就容易發炎、硬化,血栓就容易形成。你可以想象成血管內壁被“腐蝕”,一旦破損,血液就像水泥一樣在那兒凝固。 第二個共性是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普遍高,尤其是在頸動脈和大腦中動脈。這不是說他們年紀大就自然硬化。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有不少五十出頭的患者,動脈壁已經像“老樹皮”一樣粗糙。很多人嘴上說控制飲食,實際天天外賣、長期高油高鹽,吃進去的不是食物,是“血管的敵人”。 第三個共性更嚇人——超過60%的患者有長期睡眠障礙。失眠、打鼾、深度睡眠少,甚至睡眠呼吸暫停,都是腦梗的“催化劑”。你以為是小問題,其實大腦缺氧的那幾小時,血管正在悄悄變脆、變堵。 第四個共性,將近一半的患者長期處于慢性應激狀態。工作壓力、家庭矛盾、情緒壓抑,甚至不良情緒都在一點點壓垮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別小看這點,高壓力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導致血壓波動、心率不穩,血管收縮——這種狀態下,腦血管就像一根被反復拉扯的橡皮筋,早晚會斷。 第五個共性,幾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代謝紊亂,特別是胰島素抵抗和脂代謝異常。你以為只有糖尿病人要擔心?錯了。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處于“糖尿病前期”,血糖剛剛超標,但胰島素已經拼命分泌,血管早就開始受損。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第六個共性,說起來有點諷刺——70%以上的人自以為“身體挺好”,卻從未做過系統性腦血管檢查。他們信賴體檢報告上的“正常”,卻忽略了沒有做核磁、CTA、血管超聲,這些問題根本看不出來。 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血管里藏著“定時炸彈”。 我印象特別深的一位患者,53歲,企業高管,生活看起來無懈可擊。發病那天是出差路上,在高鐵站候車室突然倒地。急救時我們發現,他腦干部位有大片梗塞,幾乎無法挽回。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家屬說他一直“挺健康”,平時連感冒都少。但我一查他過去的體檢記錄,幾乎沒有做過任何腦血管相關的項目。 這就是問題。 你經??吹接腥苏f“他不是挺健康的嗎,怎么突然就……”。這“突然”,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長期忽視”。 還有一位病人,68歲,退休教師,生活規律、飲食清淡,卻還是腦梗了。我們后來分析,她的問題出在長期缺乏維生素B族和葉酸,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她從來沒吃過復合維生素,覺得“食補就夠了”,結果血管里早就在慢性自殘。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腦梗不是一個點的問題,是一整條鏈條的崩塌。 你可能會問,那是不是年紀越大越危險?其實不是。 交大的研究中,有接近20%的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下。這些人普遍有一個共性:生活節奏快,熬夜多,飲食垃圾,運動極少。他們用年輕做資本,透支健康,結果血管的老化速度比父母還快。 我最近看到一個小伙子,34歲,IT行業,腦梗住院。一查,他的血脂、血壓、血糖全都在邊緣線以上,血管情況跟60歲差不多。他居然還一臉驚訝:“我平時沒啥不舒服啊?!钡眢w不會撒謊,你怎么對它,它就怎么還你。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腦梗不是“一次性”的事,復發率極高。很多病人第一次發作后不以為意,吃藥一兩個月就停了,結果半年內復發,后果更嚴重。你讓血管剛修復一點就扔下錘子,它能不反噬你嗎? 說到底,大多數腦梗病人的共性,就是“低估風險,高估自己”。 他們覺得身體有問題一定會有感覺,結果等到感覺來了,就是偏癱、失語、半身不遂。腦梗是那種“不痛不癢但能要命”的病。 交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提醒:等身體出問題再補救,遠不如提前識別和干預。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但很多人依然習慣性忽略“隱形危險”。不測血壓、不查血脂、不管睡眠、不動不走……你看他表面忙得飛起,身體其實早就拉響警報。 我常跟病人說,控制腦梗風險,不是吃藥就夠了,是你整個人的生活方式要變。 不是讓你變成養生達人,而是別再拿自己當“鐵人”。 每天能走路就別坐電梯,能吃飯菜就別點炸雞,能早睡就別刷短視頻到凌晨,能做個體檢就別拖到“有空”。 上海交大解剖260名腦梗死者,驚奇發現:患腦梗的人,有6大共性 血管不像骨頭,傷了還能長回來。它一旦堵住,能救回來是幸運,救不回來就是命運。 現在你知道這260個腦梗患者的6大共性了。你身上有沒有一個?兩個?還是全中? 別等到躺在病床上才想起今天這篇文章。命是一點一點省下來的,不是關鍵時刻拼下來的。 就像你對身體的態度,決定身體對你會多溫柔。 ?作者 | 本文轉載自@路醫生健康科普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