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帝窟,永樂鄭和墓 東大青史留名的太監多是佞臣,鄭和則是少有的被后人褒獎的中使。他的衣冠墓園在牛首山西門附近。從牛首圣境下來后,我乘坐園區交通車,來看望三保的墓園。 馬三保是個苦大仇深的孩子,在元朝做官的祖先,被朱重八率領的明軍打的屁滾尿流,落荒到云南昆陽,垂髫時被俘,淪為階下囚,其鄭姓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小三保在明宮做了絕育手術,之后,憑借自身的才干、智慧和忠誠,得到了明成祖的信任,終于獲封“內官監太監”(正四品),混出頭面,成為七下西洋的航海家,史冊有名。 (歷史上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太監品級制度較為明確,但四品以上的宦官屈指可數。唐朝有:高力士正三、魚朝恩從一、李輔國正一品;宋朝:童貫正一、李憲正四品;明朝除鄭和外,王振、劉瑾、魏忠賢【爵正一】正四品;清朝:李蓮英、安德海正四品。秦朝的趙高和東漢的張讓相當于正一和正三品。排除職業歧視外,也能從中能見有幾位是好東東。) 鄭和七下西洋:首次(1405年-1407年);第二次至第四次(1409年-1413年);第五次至第七次(1417年-1433年)。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七次出航是在朱棣殞后其子朱高熾時,1430年冬起航的,1433年鄭和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后由副使王景弘率船隊回國。 鄭和七下西洋航線涵蓋了東南亞,踏訪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可能到達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船隊規模最大時達200余艘船2.7萬余人,船只包括巨型 “寶船”(長約138米,寬約56米,據史料推測)。 在民間具有廣泛影響力,現今國人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具備國粹屬性的麻將(毛澤東曾評價麻將“是繼中醫、《紅樓夢》之后對世界的第三大貢獻”),有一說是由鄭和下西洋時,為排海上寂寞無聊而發明的。有好事者做出如下論證:“條”(象征艦隊編制)、“筒”(代表淡水桶)、“東南西北”(風向)、“中發白”(“中”象征中華,“發”為發財,“白”為白板)等。 (麻將現普遍認可的是在寧波天一閣“麻將起源陳列館”中介紹的——如造紙術一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清未寧波人陳魚門整理改良推出的。) 明成祖朱棣以及仁宗朱高熾組船隊出使西洋諸國,以 “宣諭德化,懷柔遠人” 為宗旨,以展示明朝國力,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目的。朱棣發動鄭和下西洋,本質上是政治野心、外交戰略、個人抱負與時代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同其編撰《永樂大典》一般,在顯揚個人志向功勛的動機下,帶來的確是意想不到的依附其上的載入史冊揚名立萬的名望。 現在看來鄭和下西洋,其目的至少有三。一是彌補或彰顯其皇權的“合法性”,震懾壓服國內反對勢力;二是恢復并強化朝貢貿易體系,張揚國威,引來“萬國來朝” 的盛世景象;三是在民間傳說與野史中廣為流傳的——去尋找“不知所蹤”建文帝朱允炆蹤跡。在沒有得知一絲半毫朱允炆逃至海外信息情況下,尋覓皇侄形如大海撈針,當是無稽之行,這點引人爭議。 盡管下西洋以 “厚往薄來” 為原則(賞賜價值遠超貢品),是件花錢買吆喝的事,盡管出使西洋因耗費巨大,勞民傷財而未能持續,但它成為當時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巔峰,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更因其早約90年領先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而為今國人津津樂道、長臉提神的話語。 青史鉤沉,有諸多名將勇士血灑黃土,身首相離,陰魂難集。三國時的曹操、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唐代的楊玉環、狄仁杰(洛陽白馬寺、安徽太湖二地),宋朝的包拯、孫中山等等都有兩處或以上的身首或衣冠墓冢。 鄭和也有三處墓地,分別是: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葬于海外古里某處和南京牛首山衣冠冢。 1956年,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出土了一件鎏金喇嘛塔,塔內盛放著一些人類骨灰。經專家考證認為,骨灰的主人很可能是鄭和——鄭和生前好友太監李童為其修建的墓葬。鄭和是回回且信奉佛教,李童可能在牛首山上先建造了回族風格的衣冠冢,又在弘覺寺塔地宮里用鎏金喇嘛塔安放供奉鄭和的骨灰,因此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可能是鄭和真身葬所。 鄭和1433年病逝于印度古里,有部分學者認為其遺體可能就地安葬,或葬于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但目前暫無確鑿證據支持該說法。 而我今天縈紆觀見的是位于牛首山西門附近的鄭和衣冠冢。 尊崇三寶回族穆斯林的葬儀習俗和穆斯林信仰,鄭和衣冠墓呈“回”字形伊斯蘭風格。墓頂有青石塔式墓蓋,刻有阿拉伯文“泰斯米葉”(意為“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石棺紋飾中的波濤紋與云紋,象征鄭和的航海功績,成“萬頃碧波凝固成石”寓意。墓道設計(如1405米對應首航年份、28級臺階象征28年航海)與銘文共同構成“時空編碼”,體現明代獨特的紀念方式。 鄭和兆壙甬道上立有“樹門坊”、一座碑亭和“重修鄭和墓碑記”碑一通。陵園建有“鄭和墓史科陳列館”,陳列館前安放身穿明代朝服,手持航海圖鄭和半身塑像。“民族楷模”是南京伊斯蘭教協會對鄭和的評價。 南唐二帝陵 說中土有三個唐朝不一定誰都知曉。李淵俶建的唐朝知道的人多,國祚289年傳21個皇帝,都記得有太宗李世明貞觀之治和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有玄武門之變,有安史之亂等等。在此唐朝后,是亂世五代十國,53年中共產生兩個唐朝,為區別取名后唐和南唐。三個唐朝國主都是木子李,后唐與南唐雖在時間上相間僅一年,但統治疆域少有重疊,不屬于承接繼嗣關系。 后唐(923-936)都洛陽,疆域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傳二世四帝,國運僅14年;南唐(937-975)都南京,傳三世歷一帝二主,鼎祚38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其疆域核心是中土東南部,涵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省部分地區。今天的皖省長江以南(含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等)隸屬曾經的南唐疆土。 “一帝”指開國君主李昪,“二主”指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國主的地位低于帝位,是國力衰減的表征。李昇原名徐知誥939年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定國號“唐”,史稱“南唐”。 下午去祖堂山目祭的是李昇的欽陵和李璟順陵。而寫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生其死都巧在乞巧節、詩文里都透著藝術氣息的千古詞帝李煜被宋太祖羈押,41歲在汴京殞,陵寢可能就落在河南北邙山。 南唐二帝陵是1950-1951年發掘的,由于經受盜掘,兩墓中棺槨和尸骨都不完整。出土的6百多件文物,其中包括衷冊玉片77塊。陵園現有碑廊、碑亭、華表、陳列室、石橋、平臺遺跡等地面建筑。在欽順二陵連線延長線外還有一座懿陵——李煜的皇后大周后周娥皇的陵寢。 東頭的欽陵建于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全長21.48米、寬10.45米、高5.3米,3主室13側室。后室為青石砌筑,穹頂繪彩色天象圖,地面刻江河紋飾,中室浮雕雙龍戲珠及武士像。陵墓上部為一直徑30米、高約5米的圓形土墩。埋葬的是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在這里發現了重要的文物“玉哀冊”。欽陵有六塊棺床石,中間的小方形洞井,稱其為“金井”或不妥,稱“穴心”“腰坑”“冢心”可能來確切。 順陵建筑形制與欽陵大致相仿,但規模略小,位于相隔欽陵百米的西端,埋葬的是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鐘氏。墓全長約21.9米,分三主室八側室,全磚結構,棺床由四塊巨大石塊拼成,其中也有一方形石洞。李璟身前北伐失敗,南唐式微,稱謂由帝始改為主。 欽陵曾先后三次被盜,墓門內左側有一個明顯的盜洞。順陵同樣早年多次被盜掘,但未找到盜洞具體位置。在順陵宮門外甬道邊存放有從地宮里搬出來的砸壞了的頂門和頂門石——一種能自動關閉石門的大條石。 陵宮內室藻井有著如河北趙州橋相近的形態,表層邏輯上存在著相似性。但南唐二陵中的藻井是青磚疊澀逐層收分,未形成完整的拱軸線,重力主要通過垂直方向傳遞,屬于假拱。趙洲橋為楔形石塊,通過拱心石(鎖石)鎖定,形成連續的拱軸線,重力沿拱軸線轉化為水平推力,屬于真拱。他們都是使用可拆卸木架構支撐的方式,而未采用夯實堆土法施工。 二陵墓室中的磚石建造的斗拱、楣柱、石像等粗大渾厚,有大唐遺風余韻。至于窟穴內的彩畫,多是剝泐、漫漶。之于難能辨清的線條運筆的畫圖,對于一個小白我來說自然是少了興趣。 “棺墓”作為安葬逝者的場所,讓人忌諱認為是不潔之地,常被賦予一些文化層面的想象。“陰氣”的說法源于古人對“死亡”的敬畏與神秘化認知,認為墓葬是陰陽兩界的分界點,這種觀念滲透在喪葬禮儀中(如風水選址、鎮墓獸設置),本質上是對生命循環的一種文化詮釋。 走進幽隱晦暗的地宮,從燥熱中進入陰涼地穴,盡管有暗淡的燈光,讓人還是感到些許陰森畏懼,無處不在的監控探頭上閃爍藍光點點,更增加了人的心里恐懼。受傳統觀念影響,民間有棺墓是陰氣很濃的地方說法。 我曾經走進過北京十三陵的定陵地宮,也看到一名“逸名”的博主經常出入古墓的視頻切片。在二陵地宮里我小有驚訝,看到一對青年夫婦向他們女兒講解相關墓穴內建筑知識。難道他們不害怕?其實一想,真不必要,都從塵土中來,還歸于塵土,那有塵土忌諱擔心塵土的。 濕氣是空氣中的濕度,濕度表就可測出,可陰氣是個什么東東誰能量出一二?氣溫冷寒、環境晦暗,易生蛇蝎瘴氣,就認為是陰氣,說陽能克陰也是腦筋急轉彎拍大腿想當然的吧!至于陽氣是陽光、熱量、烈火或是和尚的拂塵法鼓、道士的咒語符箓,我孤陋寡聞就不得而知了! 南唐二陵,內里多是原物,少有后者復修的,照此,你我親眼所見,皆是千年之前的真跡,無意中抻長了我們有限的視線,從中或許能感知些許過去的生民跳動的脈搏,呼吸的韻律,模糊中看見他們生命的形態,以及那種“我命由天不由我”,只為生存不懂生活的無奈和彷徨。 正是因為他們的接繼和傳承,才有了我們如今的詩詞、史學的輝煌。有了游著山玩著水,刷視頻打摜蛋,生活消遙恣意浪! (部分插圖摘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