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后,按照暑假計劃,趁天還沒熱起來,去打球,瘦肚子和增高。 我去陽臺上收嘟小子的籃球服,昨天運動完洗好曬在陽臺上的。這個時間點,陽臺正是沐浴太陽的時候。 嘟小子一邊穿,一邊說:媽媽,這個衣服好溫暖啊。 我說:因為正好曬在太陽底下。 嘟小子說:那我把太陽穿在了身上。 這句話引起了我們的討論。討論的起因是,嘟小子的語文閱讀理解總會差那么點,還自信滿滿地跟我們說:我覺得我的回答比標準答案更接近作者本來的想法。 于是嘟爸告訴他:考試不是讓你去接近作者,而是讓你去揣測出題者的意圖,出題者想要考哪個知識點才是最重要的。 小嘟似懂非懂。 于是我們這么聊起來了: 如果在一篇文章里,作者寫了“我把太陽穿在了身上”這句話,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說:如果是我,我也許會說,因為太陽在人們心里代表著希望和光明,我會理解成我的人生有了希望,有了光明,未來是一片積極向上的坦途。 嘟爸說:如果是我,把太陽穿在身上,就等于飛蛾撲火,別說穿了,就是靠近,我也會灰飛湮滅。 嘟小子說:事實上,我只是穿了剛從太陽里收下來的衣服而已。 我說:對,媽媽的理解是把太陽看成了一種象征,爸爸是出于對太陽的物理屬性認知,而你只是恰巧經歷了這么個事,說出了這么一句話。 如果出題者的意圖是考這句話的象征意義或者隱喻的東西,那么媽媽的答案是對的。如果出題者是考你對太陽的物理屬性認知,那么爸爸說的接近標準答案。 而你卻是作者,只有你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是什么,即使出題者的意圖偏離了這句話本來的意思,但是你如果回答“我只是穿了剛從太陽里收下來的衣服而已”,那也得不到分數。 嘟小子:那出題者是不是不對? 嘟爸:大部分文章,特別是頂級文學家寫出的文章,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境遇,在很多時候,他們只能用“象征”“隱喻”等方式去表達他們的思想和觀點。所以,出題者從這個方向去考,也沒什么大的毛病。 我: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句話,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對你閱讀理解的扣分一直是理解的。但我又希望你通過這些練習,能找到揣摩作者意思的同時,又能get到出題者的意圖,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不沖突的。能去想想出題者為什么要這么出題,他問這樣的問題又想考我們什么知識點呢?一般是不會超出你語文課本的范圍。 嘟小子:所以語文很難考滿分對嗎? 我:現在你所學的語文還是在基礎階段,大部分的考點都不需要拐幾個彎,標準答案在文章中能被直接找到的對應的。 嘟爸:你拿不定主意的,在你腦子里有爭議的,如果你從出題者的角度出發去看,正常情況下都能幫你接近標準答案。 對嘟小子來說確實有點難度。 有一回英語考試,是圖片題,問中秋節我們有什么習俗。四個選項里有三個不是中秋節的習俗,嘟小子在其中兩個圖片里糾結了:一個圖片里畫著幾個小孩為著一個生生日蛋糕,一個圖片是畫著兩只兔子的面前擺著月餅。 嘟小子最終選擇了有生日蛋糕的那個。他的理由是:他認為是把月餅做大了,就像一個蛋糕一樣,而且他見過做得很大的月餅。不選有兔子和月餅那個,是因為是兔子而不是人,問題問的是我們人要做什么。 于是我只能冒兩滴冷汗。 還有一回科學考試,是環保類的,給了一段材料,然后給了幾個措施,讓選出哪些措施是盡量符合環保意圖的。 其中有兩個選項嘟小子是持否定態度:一個是大城市單雙號限行,一個是工地施工時間是從幾點到晚上9點。 嘟小子給出的理由是:單雙號限行,那要是車牌號結尾是字母的怎么辦?而且不應該大城市限行,小城市也應該這么做。 第二個更絕,他認為工地晚上就不應該施工。 單從內容上來說,他說的好像還有那么點道理。但這是一道結合材料的題。 所以,那么,不如,就這樣吧。 這個做題之路,還有更多的經驗(教訓)等著他。不妨,還有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