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總在喧囂中迷失方向,可千百年前,有一位詩人用一首小詩,為世人點亮了堅守本心的明燈。 宋朝詩人鄭思肖的《寒菊》,短短二十八字,沒有華麗辭藻堆砌,卻字字如重錘,叩擊著人們的心靈。 它寫的是菊花,卻又不止于菊花,那 “不并百花叢” 的孤傲,“抱香死” 的決絕,藏著一位遺民對故國至死不渝的忠誠。 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與深意?讓我們一同走進《寒菊》,探尋其中的精神密碼。 《寒菊》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花開不并百花叢”,寒菊一出場,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姿態。 在百花爭奇斗艷的時節,寒菊選擇了默默等待,不與群芳為伍。 這 “不并” 二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它是詩人在世俗洪流中堅守自我的宣言,是對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的堅決摒棄。 ![]() 在那個南宋風雨飄搖、眾人紛紛為求自保而改變立場的時代,鄭思肖如同這寒菊,獨自挺立,保持著內心的純凈與獨立。 他不愿與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屈膝投降的人為伍,在精神的高地上,獨自守護著自己的一片天地。 “獨立疏籬趣未窮”,寒菊不僅不與百花同開,還獨自立在稀疏的籬笆旁。 “獨立” 一詞,再次強調了它的孤獨與堅毅。 然而,這種孤獨并未讓寒菊感到落寞,相反,它 “趣未窮”。 在這看似清冷的環境中,寒菊自得其樂,有著無窮的意趣。 這意趣從何而來?源于它對自身價值的篤定,源于它對堅守自我的滿足。 鄭思肖在宋亡之后,隱居不仕,即便生活清苦,環境孤寂,但他從自己對宋朝的忠誠、對民族氣節的堅守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富足。 他就像這寒菊,在孤獨中堅守,在堅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與意義。 前兩句詩,詩人通過對寒菊生長姿態與環境的描繪,已為我們勾勒出一個不隨俗、不媚時的高潔形象。 而接下來的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則將寒菊的品格升華到了極致,也將詩人的情感推向了高峰。 “寧可枝頭抱香死”,寒菊在生命的盡頭,依然緊緊抱著枝頭,帶著那一縷清香,直至枯萎。 ![]() 它不愿輕易放棄自己的芬芳,不愿向命運低頭。 這 “抱香死” 的姿態,是何等的壯烈!對于鄭思肖而言,這是他對故國的忠誠誓言,是他對自己信念的堅守到底。 他寧可在孤獨中堅守著對宋朝的忠誠,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絕不向元朝統治者屈服。 “香” 在這里,不僅僅是菊花的香氣,更是詩人心中的高尚氣節,是他對正義、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何曾吹落北風中”,一個反問,斬釘截鐵。 寒菊從未被北風吹落,它在北風的肆虐下,依然挺立枝頭。“北風”,在詩中象征著元朝的強大勢力,象征著外界的壓迫與磨難。 但寒菊面對這一切,毫不畏懼,堅決不被吹落。 鄭思肖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場,無論元朝統治者如何威逼利誘,他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不會向強權低頭。 這種堅貞不屈的精神,在這兩句詩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鄭思肖生活在宋末元初那個動蕩的時代,南宋的滅亡讓他痛心疾首。 他曾上疏直諫,試圖挽救國家于危難,卻被拒之門外。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而是以筆為劍,以詩為刃,通過《寒菊》等作品,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堅守自己的民族氣節。 在他的心中,宋朝雖亡,但他的忠誠不死,他的信念不滅。 《寒菊》一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雕琢,卻憑借著質樸的語言、深刻的內涵,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作。 它讓我們看到了寒菊的堅韌,更讓我們透過寒菊,看到了鄭思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那份堅定不移的氣節。 |
|
來自: 老友mk09qda3vs > 《詩詞 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