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科舉以來,許多人都把科考當做過“獨木橋”,有人不惜考一次、二次、多次,直至成功或放棄! 比如, 歸有光,明代文學家,代表作《項脊軒志》,科舉8次落弟,60歲考中進士,僅享受六年仕途便去世; 劉珠,明代考生,歷經36年科考,66歲成進士,是明朝高齡進士的代表。 謝啟祚,清代考生,98歲考中舉人,102歲受乾隆特授銜位,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年長的中舉者。 還有唐宋八大家的韓愈,三次科舉考試失敗,第四次登進士第。后又多次參加入職考試,均失敗,還是別人的舉薦才做了校書郞,之后,慢慢入仕途。 李時診,14歲中秀才(好比高中生),后三次鄉試歷時9年失敗,放棄后歷27年完成《本草綱目》,成名醫。 寫《西游記》的吳承恩,連續三次鄉試落地,50歲才獲貢生資格; 寫《聊齋》的蒲松齡,歷經十余次鄉試落榜,71歲才補為貢生。 詩圣杜甫,三次進京趕考均落弟,浪跡天涯,以《三吏》《三別》抒寫民情,后世成名。 詩人孟浩然,40歲赴京應試落弟,又無人舉薦,終成山水田園詩的標桿。 …… 吾輩六十年代人,高考和一年年的復讀高考也成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獨木橋”。考上了,鯉魚跳龍門,柳暗花明又一村,住公房,吃公糧;考不上了,依然是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不等式”模樣。所以,“獨木橋”上異常熱鬧和擁擠! 李時珍、吳承恩和蒲松齡不是普眾!只是榜樣和激勵、標桿和方向! 考高,歷來是社會選拔人才最公平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經之一,一般人,不是商二代星二代、不是黃楊鈿甜和董小姐、甚至也不是那爾那茜的就很難有其它路途。所以,普通老百姓才會將高考視為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可是,現在的“獨木橋”,是“獨木橋”還是“奈何橋”,卻讓人心生感慨! 高考前的那天夜里,夢里夢外“獨木橋”全成了“奈何橋”! 又專門問了度娘,說它是前世今生的分界河,是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愿望的遺憾和無奈;也說,以此橋為界,將會開始一個新的輪回。 之前,面對獨木橋,努力拼博、爭先恐后,走過去,可能錦衣玉食。可如今,許多人的“獨木橋”竟黃梁一夢的成了奈何橋,走過去,卻不是桃花園記,也不是另一個層階。 畢業即失業,奈何不已! 大專本科研究生,開網約送外賣、做抖音拍視頻,為生活風里來雨里去,為貸款穿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為流量不顧尊嚴體面的賣唱、賣跳、賣笑、賣一切能賣的,哪里還有本科研究生的做學問搞研究模樣! 不為五斗米折腰,卻為一粒不可言語的“米”瘋狂。 “米”讓大家癡戀,米讓大家窮其心智、傾其心智,米讓大家利令智昏、匍匐在地…… “獨木橋”窄不好過,卻是心的向往! 奈何橋上奈何過,孟婆湯里寄相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