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古代的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然后為官為吏的一種制度。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說白了就是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婆e制度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止,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自古以來,能夠當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在魏晉時期,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而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因為沒有這樣的機會。為了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考中者,就可以由此走上仕途; ﹢﹢﹢﹢﹢﹢ ■其實,科舉考試直到明朝才逐漸完備,主要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以儒家《四書五經》為準,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參照朱熹所著的《四書集注》; ﹢﹢﹢﹢﹢﹢ ■科舉考試的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后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 ﹢﹢﹢﹢﹢﹢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要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赴考者是貢生,由皇帝親自主考,考上稱為“進士”。“進士”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由于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稱“金榜”,中了進士稱“金榜題名”。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另外,在明代有位叫黃觀的人,他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來稱贊他,真可謂創造了科舉考試史上的奇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