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中年人的世界已經夠辛苦,家里有老要養,上有職場下有孩子,肩膀上壓著生活的重如山的擔子,每一頓飯、每一次談心里都夾雜著責任和不安。我們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卻時常在一個問題上跌了跟頭——那就是“縱容”。 ![]() 一、不立界限的“愛”,其實是一種傷害許多父母認為,不打不罵,就是愛;讓孩子順著性子來,就是尊重。于是孩子不寫作業,“算了,別逼他”;考試失利,“沒事,健康快樂最重要”;脾氣上來了摔門大吼,“也許是壓力大吧”。 只是,我們忘記了,《增廣賢文》里說得真切:“慣子如殺子”。家,是一方土地,也是第一間教室。沒有規則的土地,什么都長,但很難長出參天大樹。而沒有界限的家庭,什么樣的孩子都有,唯獨少了真正懂事和自律的。 ![]() 二、越縱容,孩子越學不會自律與責任很多父母喜歡用善解人意裝點自己的形象,卻忘了:游戲可以任玩,但時間必須有限;情緒可以釋放,但底線不能被破;自由重要,更要學會擔當。 成年人尚且難以拒絕誘惑,刷手機、熬夜、偷懶自己都管不住,卻期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自覺努力?這是“自欺欺人”的溫柔。 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不是你的贊同與包容,而是指路的手和劃定的邊界。規矩,是守護,而不是枷鎖。正確的教育,永遠不是無限讓步,而是教會孩子分清對錯,承擔后果。 ![]() 三、“溫柔的退讓”,其實是放任成長的墜落有多少父母說得冠冕堂皇,其實只是不敢管、不愿嚴厲。怕孩子不高興、害怕一次次失控,用“好吧”“算了”把所有問題都掩蓋起來。今天逃了一回課,明天耍賴賴著不上學,后天撒謊依然被你寵著縱著,最后養出的是不能承受一點生活風雨的大人。 然而,有時候真正負責的父母不是時刻把傘打在人前,而是讓你嘗一嘗雨的冰涼,然后學會獨自撐傘。 每一次縱容,都是給日后的失控埋下伏筆。小錯放過,大錯難收。“習慣成自然”,孩子性格的潰敗,往往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沒關系”中累積成山。 ![]() 四、寧愿現在讓孩子哭,也別將來讓他輸得徹底你害怕孩子難過,哪天他步入社會才會真正難過。學業、崗位、婚姻,沒有誰會因為你當年是個“公主”或“小太陽”就毫無條件包容你。現實的大海從不會區別對待任何人。 做父母不是來討好,而是來擔當。小時候你舍不得立規矩,將來他就可能吃更多社會的虧。別怕被說“刻薄”,別怕瞬間關系僵硬。所以必要的爭執、甚至孩子的眼淚,也是成長該有的代價。 ![]() 五、最溫暖的愛,是教孩子擁有面對世界的能力人生沒有無條件的庇護,家長不能給孩子設計一條一帆風順的路。你最大能送給他的,是面對磨難依然自信、知進退、有自制、有邊界感。 讓孩子在愛的土壤,亦有規則的圍欄中成長。告訴他:這個世界沒人能只因“可愛”就一路綠燈,請靠自己的擔當照亮未來。 ![]() 寫在最后你舍不得他吃教訓的苦,他長大必然要咽現實的虧。教孩子守規矩,不過是讓他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是剝奪幸福,而是推向真實。 你能給他的安全感,也包括敢讓他哭,舍得讓他闖。世界雖苦,但正因為有愛與規則,孩子才能擁抱更大的幸福。有朝一日,他感謝的不會是無限縱容的父母,而是那個敢于讓他跌倒、也會攙扶他站起的大人。 大家怎么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案例?歡迎留言,一起聊聊“愛與規矩”的分寸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