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來都是有使命的,然而人性往哪里發展才能接近完美?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違背規矩,這樣的境界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呢? 前面談過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接著就要談 “轉捩點”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說,孔子五十歲的時候研究《易經》,懂得算命。但是事實上,這叫做命運,不叫天命。什么是天命?天命是命運之外還了解自己的使命。所有的人都覺得人生下來就有命運,無可奈何,因此儒家強調要通過學習、通過自覺找到自己的使命。使命是什么?為什么稱為天命?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有使命感,這個使命感的來源既不是別人,也不是自己給的。就感覺到責無旁貸,一般把這個稱作天命。 比如說,國家就像一輛游覽車,天子就是司機,要帶我們去一個風景點。但是開車開了一半,司機心臟病發倒下來,這個時候請問,在車上誰有使命,誰有責任繼續開車?答案只有一個,是懂得開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把古代的經典掌握之后,知道夏、商、周這三代何以興盛衰亡,如何發展。他知道人類真正的幸福在何處,他知道人性要往哪里發展才能得到成全。他五十一歲出來做官,做到五十五歲。因為他覺得自己既然有使命感,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努力做,做得也非常好。但是到五十五歲時又發生了各種問題,以至于魯國的當政者不讓他繼續發揮他的理想,所以孔子就在五十五歲的時候開始周游列國。 我們講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我們要把“天命”理解為兩個重點:第一,按孔子當時的情況,他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夠實現他的使命,所以他出來做官。第二,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是什么呢?把天命當做人性向善,因而追求擇善固執,最后達到止于至善,當做我們每一個人的天命。什么叫做“善”?儒家所謂“善”就是自己和他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我對父母孝順叫做善,我對朋友講信用叫做善,我對長官效忠叫做善。這個善一定是指我和別人之間適當的關系。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天命,也就是要把向善的要求實踐出來。 六十而耳順,我把這個“耳”去掉,改成“六十而順”,順天命。為什么這樣改呢? 有許多理由。因為在整部《論語》里面, “耳”這個字實在并不重要,它只出現四次,有兩次當做語助詞用。沒有什么意思。比如孔子說“前言戲之耳”,前面說的話是和你開玩笑的,那個“耳”是沒意思的。“汝得人焉耳乎?”你找到什么人才了嗎?“耳”也沒有具體含意。只有一次用于耳朵,孔子聽到有人演奏音樂,他說“洋洋乎盈耳哉”,聲音這么好聽,洋溢著充滿我的耳朵。六十而耳順,這個“耳”很特別,因為整段行文都是一個年齡加一個行為,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七十呢,從心所欲不逾矩。年歲接動詞,中間沒有加一個名詞。“六十而耳順”,說成是“六十而順耳”,還比較接近這樣一種行文特點。 孔子六十歲時,在周游列國,周游列國是為了順天命。有人對他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要以你們老師作為木鐸,從事教化工作,這就是順天命。孔子周游列國兩次差一點被殺,兩次碰到生命的危險, 他都把天提出來,“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你們能對我怎么樣呢?因為我后面有天作為我的依靠,我是在順天命啊!并且更重要的是在孔子以后,先秦的儒家經典,像《孟子》、《荀子》、《易傳》、《中庸》、《大學》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耳順。相反的,有好幾個地方提到順天命。由此可知,孔子說的是六十而順,順天命。順天命代表他不計任何代價,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關天命,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明顯地說出來,第一個要知天命;第二個要畏天命。他在知、他在畏,就代表這個天命一定有其內容,天要他知道什么、天要他敬畏什么,接著天要他順從什么,要怎么去做。所以從知到畏,接著就要順天命,最后一步還要樂天命,就是最后階段。 在解說《易經》的《易傳》一書中強調樂天知命,就是這種思想,很合理的一種人生發展。所以在《論語》里面談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我們是非常謹慎的。因為如果加一個“耳”的話,沒有人講得清楚。比如說朱熹的解釋是,“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聽到什么心里面就懂了,沒有任何違逆。但是這個屬于不惑。可以了解別人的意思,聽到什么樣的話都不會覺得刺耳,別人罵我的話,聽了也無所謂了。那不是耳順,而是鄉愿。從以上幾方面來看, “耳”字應該是多余的。并且很多學者從考據方面、從哲理方面都加以發揮,都強調“六十而順”,“耳”是多出來的字。我們在閱讀古代經典的時候,更改一個字都要謹慎小心。不能隨便說我認為這個字是多出來的就改了,要舉出各種證據。 到最后一個階段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最后階段,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孔子說這話代表他在七十歲以前如果從心所欲,偶爾難免有可能違背規矩,代表人的心的確是有問題,捉摸不定的。所以我們學儒家時一定要記得,儒家從來沒有把人的心看做本善、至善。顏淵的心三月不違仁,三月代表很長的時間,不會有違背仁的要求。而孔子自己到了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代表平常若從心所欲,就可能違背規矩。所以七十歲了,從心所欲都不會違背規矩,這話才能講得通。第二點要了解從心所欲代表自然而然去做的,不逾矩代表都符合規矩,也就是做到應該做的事情。對孔子來說,他的七十歲的境界是:自然的就是應該的,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該做的,他該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這句話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很容易。自我反省就會發現:我們只要自然去做的,大多數都是不應該做的,而我們應該做的事,大部分都做得很不自然,代表我們的修養還差得很遠。 所以這整段話代表了孔子一生的發展。我們相信,孔子可惜只活到七十三歲,他如果活到八十、活到九十,他人生的境界一定還會更高。我們很難想像那是什么境界,只用一句孟子的話來說,孟子說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達到圣的境界,再往上一步,簡直無法理解。這是像神一樣的境界。本章介紹孔子生平的自我了解,可以從中得到很多人生的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