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篇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的養生箴言,將傳統四季細化為"五季"體系,在春夏秋冬各72天的常規周期外,特別劃分出四季末尾的18天作為"長夏"。 每季72天的劃分暗合《黃帝內經》"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為時"的物候規律,季末18天對應中醫"長夏屬土"學說,通過四個"長夏"實現五行平衡。 孫思邈將五味與五臟、四季精密對應:春屬木對應肝,卻強調養脾;夏屬火對應心,反重養肺。這種看似矛盾的安排,實則蘊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治未病思想。通過調節當季旺盛之臟對應的味道攝入,達到五行制衡的養生效果。 文中"省增"二字大有深意。"省"非全然禁止,而是適度節制;"增"也非過量進補,重在順勢而為。這種動態平衡的飲食觀,與現代營養學"膳食均衡"理念不謀而合,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核心智慧。 ![]() ![]() ![]() 《千金方》節選 孫思邈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 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腎氣。 ![]() 【01】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三個月中,適當減少酸味食物攝入,增加甘味食材,通過飲食調理來滋養脾胃。 此時萬物生發,人體肝氣旺盛,酸味本入肝經,過量反而會加重肝木克伐脾土。甘味屬土能補脾,如春日新生的嫩芽般滋養中焦。 晨起用山藥小米粥替代酸味腌菜,午間以紅棗桂圓茶代替檸檬水,都是順應時令的調養。觀察早市當季的南瓜、玉米、蜂蜜等天然甘味食材,在烹飪時減少醋的使用,保留食物本味。可嘗試將糙米與白米各半蒸煮,既得谷物甘香,又保脾胃和暢。 【02】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季炎熱時節,適當控制苦味食物,增加辛味食材,以此養護肺臟功能。 苦味屬火入心,過度食用易使心火亢盛反傷肺金。辛味能宣發肺氣,如夏日清風疏通氣機,幫助排汗散熱。 用嫩姜絲涼拌木耳,或在冬瓜湯中加少許白胡椒粉,都是應季之選。清晨采摘帶露水的薄荷葉泡茶,午后以紫蘇葉包裹新鮮瓜果食用,既得辛香之益,又避暑熱之害。 注意辛味宜清淡,避免辣椒等燥烈之物。 【03】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金秋時節收斂辛味發散之性,增加酸味食材以涵養肝血。 秋燥易傷肺陰,酸味能生津潤燥,同時收斂過散的陽氣,為冬季閉藏做好準備。 腌制青梅露代替辣椒醬佐餐,用山楂干煮水替代生姜茶。石榴成熟時節,取果粒拌入酸奶;板栗飄香時,與烏梅同燉作甜品。 酸味食材多具抗氧化之效,正合秋日潤燥養顏之需。 【04】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 冬季宜減少咸味攝入,適量食用苦味食物以強健心氣。 咸入腎本屬冬季當令,但過度則會加重腎臟負擔。微苦能降心火,如冬日暖爐般溫養心神。 以焯水的苦菊代替咸菜佐粥,用萵筍葉煮湯代替醬油調味。烘焙少量咖啡豆研磨聞香,或隔水燉煮蓮子百合羹,都是冬日養心妙法。 注意苦味食材烹飪前適當浸泡,去其寒性留其清補。 【05】 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腎氣 每季末的十八天,適當減少甘味,增加咸味飲食以固護腎氣。 此時天地之氣交接,需通過咸味入腎的特性,幫助身體適應季節轉換,為下個季節積蓄能量。 在季節交替時用淡鹽水煮毛豆作茶點,或在雜糧飯中拌入少量海苔碎。將昆布與黃豆同燉,既得天然咸鮮,又避人工鹽精。注意選擇海鹽、巖鹽等天然咸味來源,避免過量鈉鹽攝入。 ![]() 與君共勉! END |
|
來自: 昵稱503199 > 《李舟筆記+微信:淳風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