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磊 小知識元代書壇在復古思潮主導下,鮮于樞與趙孟頫并稱,共同奠定了該時期書法的基本走向。 然二者取法路徑與藝術呈現迥然有別。趙孟頫直溯魏晉二王,而鮮于樞則選擇以唐法為津梁探求晉韻,這一特質在其行草書代表作《凈慧寺四絕》中得到充分彰顯。 該作不僅是鮮于樞個人書風的典型呈現,更是理解元代書法多元復古路徑的關鍵實證。 元初書壇面臨宋末“尚意”書風流弊,書家普遍主張回歸傳統。 鮮于樞(1246-1302)雖與趙孟頫齊名,并稱“巨擘”,但其書學理路獨具一格。他由唐入晉,強調骨力與法度,與趙氏取法二王的純粹性形成對照。 明王世貞曾敏銳指出:“鮮于博學,負材氣……余見其行草,往往以骨力勝,而乏姿態,略如其人,以故聲稱漸不敵趙吳興。”此評雖點出其與趙孟頫社會聲譽的差異,卻也反向印證了鮮于樞書風在元代書壇的獨特性——以雄健骨力突破時風,延續了宋人行草一脈在元代。 鮮于樞官位不高,常賦閑居家,得以沉浸于詩文、古琴、書畫鑒藏等多元藝術實踐。 這種綜合修養為其書法注入超越技法的文化厚度。其書齋“困學齋”不僅是創作空間,更成為與趙孟頫等文人切磋藝事的雅集之所。 趙氏曾坦誠評述:“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藝術知己間的推重,揭示了鮮于樞在元代書壇的實際影響力。 詩文意境蕭散,融禪理于自然景致,為其書法創作奠定了清逸超然的基調。從書體形態分析,此作屬行草書,但字間連帶自然,無刻意草化痕跡。 鮮于樞書法《凈慧寺四絕》版本一![]() ![]() ![]() 鮮于樞書法《凈慧寺四絕》版本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