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樾之教授認為:脊髓空洞之癥,于中醫典籍雖無確切同名之載,然依其癥候表現,可歸諸“痿證”“痹證”“眩暈”等范疇。其病理病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外感內傷交互為患相關,詳述如下:1、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脊髓亦為髓之所屬。若先天稟賦薄弱,腎精不足,則髓海失養,脊髓失于濡潤溫煦。猶如大廈之基不固,棟梁難支,脊髓生理功能漸失常態,氣血運行不暢,瘀滯內生,日久則成空洞之變。且腎主骨生髓,腎精虧虛,骨骼失養,亦可影響脊髓所附之脊柱,致其結構異常,進一步加重脊髓病變。2、肝腎陰虛,虛火內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因情志失調,郁怒傷肝,或房勞過度,耗傷腎精,皆可導致肝腎陰虛。陰虛則陽亢,虛火內生,上擾清竅,則見頭暈耳鳴、視物昏花;虛火灼傷津液,筋脈失于濡養,則肢體麻木、無力,甚則痿廢不用。脊髓為奇恒之腑,賴肝腎之精血滋養,肝腎陰虛,脊髓失養,氣血瘀滯,亦可形成空洞。3、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或勞倦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不足。氣血虧虛,則無以濡養脊髓及四肢百骸。脊髓失養,功能減退,氣血運行無力,易致瘀血內生,阻塞經絡,形成空洞。且脾胃虛弱,水濕運化失常,濕聚成痰,痰瘀互結,亦可加重脊髓病變。4、外感六淫,侵襲經絡: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若正氣不足,邪氣可乘虛而入。風邪善行數變,易侵襲人體上部及陽位,若風邪入絡,可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活動不利等癥狀。寒邪收引凝滯,寒邪侵襲經絡,可使氣血痹阻,不通則痛,且寒邪易傷陽氣,陽氣受損,溫煦推動無力,氣血運行更加遲緩,瘀滯內生。濕邪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留滯經絡,可使肢體沉重、麻木、腫脹。熱邪易耗氣傷津,灼傷脈絡,熱與血結,可形成瘀血,阻滯經絡。外感六淫,侵襲脊髓所屬經絡,導致氣血瘀滯,脊髓失養,漸成空洞。5、痰瘀互結,阻滯經絡:痰瘀為人體病理產物,亦可為致病因素。若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成痰;或因情志失調,氣機郁滯,津液輸布失常,亦可生痰。痰濁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形成瘀血;瘀血阻滯,津液輸布障礙,又可聚而成痰。痰瘀互結,相互膠著,阻滯脊髓經絡,使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脊髓失于濡養,日久則形成空洞。6、跌仆損傷,瘀血內阻:跌仆閃挫、撞擊等外傷,可直接損傷脊髓及周圍經絡,導致氣血瘀滯。瘀血阻滯,新血不生,脊髓失于濡養,功能受損。且瘀血不去,新血難安,瘀血日久不化,可進一步影響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形成空洞。若外傷后治療不當,或瘀血未盡,復感外邪,亦可加重病情,促使脊髓空洞的形成。脊髓空洞癥之病理病因,錯綜復雜,常為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所致。治療時當詳審病因,辨明病機,根據不同證型,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以恢復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怪病圣手”羅樾之教授,投身臨床五十余載,憑借深厚醫學底蘊與執著探索精神,在疑難病癥治療領域建樹頗豐,尤其在脊髓空洞癥治療上貢獻卓著。他深耕該病癥研究,接診并成功治愈 427 例患者。羅教授匠心獨運,自擬“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此方以龜板、鹿茸等為君藥,填精益髓、通絡復元,再根據患者不同癥狀靈活加減,精準施治。經其治療,眾多脊髓空洞癥患者癥狀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有的患者肢體麻木、無力癥狀減輕,能正常行走生活;有的頭暈耳鳴等伴隨癥狀消失。羅教授憑借此良方和精湛醫術,贏得業界廣泛認可與敬重,成為眾多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基本方由:黃芪30克、枸杞30g,山萸肉30克、威靈仙30克、鱉甲20克、龜板20克,葛根20克、老鸛草18克,透骨草18克,狗脊12克,牛大力20克、野馬追12克,鹿茸3克、牛骨髓1條等十六味中藥組成。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乃羅公樾之窮究醫理、博采眾長,經無數次臨證揣摩、精心調配而成,其效卓然,實為攻克此疾之利器。方中龜板、鹿茸,二味為君,堪稱雙璧。龜板者,稟天地陰氣之極厚,其性沉潛,善滋陰補腎、填精益髓,能入腎經,滋養腎陰,使髓海得充,以固根本;鹿茸者,得天地陽氣之至盛,其性溫煦,能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可激發腎中陽氣,推動氣血運行,使陰陽調和,共奏陰陽雙補、填精益髓之奇功,為復元脊髓之根基。黃芪,大補元氣,為氣中之長,氣旺則血行,血行則瘀散,可助氣血上榮于腦、下達于髓,使脊髓得氣血之濡養,且能固表御邪,防病邪再次侵凌。枸杞、山萸肉,皆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肝腎同源,精血互生,二者相伍,能滋腎養肝、益精填髓,增強龜板、鹿茸填精補髓之效,共為臣藥。威靈仙,其性猛急,善走而不守,能通十二經絡,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可疏通脊髓經絡之痹阻,使氣血通暢無阻;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能消散脊髓中之瘀滯,與威靈仙相合,一散一通,共除脊髓之瘀阻。葛根,輕揚升散,能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濡養脊髓,且可緩解脊髓病變引起之項背強急等癥。此三味,佐君臣之不足,共暢脊髓氣血。老鸛草、透骨草,皆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能深入筋骨,祛除脊髓內外之風寒濕邪,使經絡通暢,氣血得行;狗脊,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濕,可增強脊柱之支撐力,穩固脊髓;牛大力,健脾益肺、強筋活絡,能培補后天之本,使氣血生化有源,以充養脊髓;野馬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可清除脊髓中之熱毒瘀滯。此五味,協同作用,共祛脊髓之邪實。牛骨髓,血肉有情之品,其味甘、性溫,能補腎益髓、填精養血,與諸藥相伍,可增強填精補髓之力,為方中之使藥,引領諸藥直達病所。全方配伍精妙,陰陽雙補,氣血兼顧,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并舉。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共奏填精益髓、通絡復元之功,使脊髓空洞之癥得以漸除,身體復歸康健。實乃治療脊髓空洞癥之良方,誠為醫林之瑰寶也。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以龜板、鹿茸等為核心,有填精益髓、通絡復元之效,針對脊髓空洞癥有良好治療作用。但患者病情復雜多樣,需根據具體癥狀靈活加減藥物,以提高療效。以下是詳細的隨癥加減方案:1、氣血虧虛證::癥狀表現:患者除脊髓空洞癥常見癥狀外,還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肢體麻木,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等氣血不足之象。加減方案:加用藥物:當歸 15g、熟地黃 15g、黨參 15g、白術 12g、茯苓 12g。功效解析:當歸、熟地黃為補血要藥,能滋養陰血,改善貧血狀態;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充足,濡養脊髓及全身臟腑組織。2、痰瘀阻絡證:癥狀表現肢體麻木、疼痛固定不移,如針刺感,或肢體痿軟無力,肌膚甲錯,或見皮下瘀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白膩,脈澀或弦滑。加減方案加用藥物:川芎 12g、赤芍 12g、桃仁 10g、紅花 10g、半夏 10g、陳皮 10g、膽南星 6g。功效解析: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改善脊髓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半夏、陳皮、膽南星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消除痰濁之邪,防止痰瘀互結,進一步加重病情。3、肝腎陰虛證:癥狀表現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加減方案加用藥物:女貞子 15g、墨旱蓮 15g、知母 12g、黃柏 10g、菊花 10g、枸杞子(原方已有,可增至 35g)。功效解析:女貞子、墨旱蓮滋補肝腎之陰,與原方枸杞子協同作用,增強滋陰補腎之力;知母、黃柏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清瀉肝腎之虛火;菊花清肝明目,改善頭暈、目干澀等癥狀。4、脾腎陽虛證癥狀表現畏寒肢冷,面色?白,腰膝冷痛,腹脹腹瀉,五更泄瀉,肢體浮腫,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加減方案加用藥物:附子 10g(先煎)、肉桂 6g、干姜 10g、補骨脂 12g、益智仁 12g。功效解析:附子、肉桂、干姜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痛,改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癥狀;補骨脂、益智仁溫腎助陽,固澀止瀉,治療五更泄瀉,增強脾腎功能。5、風邪入絡證:癥狀表現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或見肢體抽搐、震顫,皮膚瘙癢,苔薄白,脈浮。加減方案加用藥物:防風 12g、羌活 12g、獨活 12g、全蝎 6g、蜈蚣 2 條。功效解析:防風、羌活、獨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能祛除侵入經絡的風邪;全蝎、蜈蚣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對于風邪引起的肢體抽搐、震顫及疼痛有顯著療效。6、濕熱蘊結證癥狀表現肢體沉重,麻木不仁,關節腫痛,口苦口黏,小便短赤,大便黏滯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加減方案加用藥物:黃芩 12g、黃連 10g、黃柏 12g、蒼術 12g、薏苡仁 30g、茯苓 15g。功效解析: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除體內濕熱之邪;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薏苡仁、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減輕肢體沉重、麻木等癥狀。 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治療脊髓空洞癥典型病例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文某,性別:女,年齡:38歲,職業:銀行職員。 二、初診2018年6月4日(一)主訴雙上肢麻木、無力 2 年余,加重伴行走不穩 3 個月。 (二)現病史患者 2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上肢麻木,以手指末端為甚,未予重視。后逐漸出現雙上肢無力,持物不穩,曾在當地醫院就診,未明確診斷,給予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具體藥物不詳),癥狀略有緩解,但仍反復發作。3 個月前,患者自覺癥狀加重,雙上肢麻木、無力范圍擴大,且出現行走不穩,如踩棉花感,遂來我院就診。 (三)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史,否認外傷史、手術史及藥物過敏史。 (四)四診情況
(五)現代影像及實驗室檢查
(六)中醫辨證綜合四診及檢查結果,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髓海失養,兼有瘀血阻絡。患者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虛火內生,上擾清竅則頭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陰虧虛,腰府失養則腰膝酸軟;虛火灼傷津液,則五心煩熱、夜間盜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肝腎陰虛,精血不足,不能濡養肢體經絡,加之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雙上肢麻木、無力,行走不穩。 (七)治療原則滋補肝腎,填精益髓,活血通絡。 (八)方劑及用藥給予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加減。 方劑組成:龜板 20g、鹿茸 3g、黃芪 30g、枸杞 35g、山萸肉 30g、威靈仙 30g、鱉甲 20g、葛根 20g、老鸛草 18g、透骨草 18g、狗脊 12g、牛大力 20g、野馬追 12g、牛骨髓 1 條、女貞子 15g、墨旱蓮 15g、知母 12g、黃柏 10g、菊花 10g。 用法:每日 1 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三、復診2018年6月12日(一)癥狀變化患者自述服用藥物后,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夜間盜汗等癥狀有所減輕,雙上肢麻木、無力及行走不穩癥狀略有改善,但仍存在,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癥狀稍有緩解。 (二)四診情況
(三)治療調整根據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原方繼續服用,將知母、黃柏劑量減至 9g,以鞏固清熱瀉火之效,同時避免過度寒涼傷胃。 四、三診2018年6月19日(一)癥狀變化患者雙上肢麻木、無力癥狀明顯改善,可正常持物、寫字;行走不穩癥狀基本消失,能正常快走、上下樓梯;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夜間盜汗、口干咽燥等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正常,小便清長。 (二)四診情況
(三)現代影像復查復查頸椎 MRI 檢查,顯示頸椎管內脊髓空洞較前縮小,脊髓受壓情況明顯改善。 (四)治療調整繼續服用原方,將鹿茸劑量減至 2g,以減緩溫補之力,避免過于溫燥。同時,囑患者適當進行功能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以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五、后續治療及隨訪患者繼續服用上方 1 個月后,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恢復正常。停止服藥后,隨訪 6 個月,患者未再出現雙上肢麻木、無力及行走不穩等癥狀,頸椎 MRI 檢查顯示脊髓空洞基本消失,病情未復發,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六、病例總結本病例為脊髓空洞癥患者,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髓海失養,兼有瘀血阻絡。采用羅氏龜鹿脊髓復元合劑加減治療,根據患者癥狀變化及四診情況,靈活調整方劑劑量,同時結合現代影像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評估。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病情痊愈,且隨訪未復發,說明該方劑治療脊髓空洞癥具有顯著療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與整體觀念的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