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讀者在評論區說,“夜讀能不能出一期如何回應孩子需求的文章?真的很需要。”寵粉的小編表示:這不就來了!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心理需求,其實有一個不會出錯的應對方式,那就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正被深愛著。 今天的《夜讀》,為大家分享“父母應該常說的五句話”,它們雖然簡單,卻能為孩子注入積極能量,助力孩子成為情緒穩定、內核強大的人。 ![]() 01 “沒關系,你有情緒是正常的” 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時,有些家長會本能地回應“這有什么好傷心的?”“不許哭,要堅強”……試圖“糾正”或壓抑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盡快走出來。 但是,孩子的壞情緒背后往往勾連著TA的真實需求,我們否定情緒,等于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會誤以為自己不該擁有情緒,損害自我認同。 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真正該說的話是:沒關系,感到難過是正常的。 一方面,你要讓孩子知道,大家都會有不好的情緒,不必為此感到羞恥或恐懼。另一方面,教孩子區分情緒和行為,讓孩子明白,情緒不等于行為,感到沮喪、憤怒、嫉妒、退縮……這一切都很正常,我們可以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能將它嫁接于行動,做出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被命名,被允許存在,他們才有能力去識別情緒,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做情緒的主人。 ![]() 02 “需要我抱抱你嗎?” 有時候,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問題,回到家又不愿傾訴。此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需要我抱抱你嗎”“我能為你做什么嗎”,或者“想聊聊嗎” ,既能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又尊重了孩子敏感的內心需求。 父母在表達關心時,其實有很多技巧。比如,當孩子表達出獨處意愿時,與其反復追問,不如耐心等待,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并讓孩子知道“你需要時,我隨時都在”。 有一句話說得好,“對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支持,不是替代,更不是指導,而是賦能”。比起當孩子的拐杖,父母更應該成為孩子內心強大的后盾,助他們在安全的,有選擇的愛里,擁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力量。 ![]() 03 “你怎么看?” 有時候,孩子會羞于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一時難以察覺自己的需要,但這并不代表孩子沒有需求。當他人因為孩子的模糊表達而“自作主張”時,孩子依舊會感到受傷和被忽視,進而形成內耗的習慣。 所以,想讓孩子形成自我覺察的能力,養成主動表達需求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家長遇事多問一嘴:“你怎么看?”“你的想法很重要”。 有研究表明,每當父母問孩子“你怎么看”,都是一次對孩子決策力、判斷力,規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孩子發展出優秀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提高孩子面對事情時的自主性。 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重視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溝通—— 父母在詢問“你怎么看”后,可以認真傾聽孩子的敘述,不打斷,不預判,在嘗試理解其中的邏輯和情感后,再次向孩子確認,“你是說……我理解得對嗎?” 最后,即便你不能采納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耐心說明原因,“你的意見爸爸媽媽充分考慮過,但我們有所擔心……” 心理學家表示,被傾聽的孩子,更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被認真對待的孩子,會有更積極的自我認知,以及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更懂得如何自我表達,也更少內耗。 ![]() 04 “我明白這對你有點難 但沒關系,讓我們試試看” 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一些時候,孩子會存在畏難情緒。一些家長此時可能會說,“別怕,這一點都不難”。 但事實上,這種“鼓勵”有時會適得其反。如果在孩子看來,這件事確實“不那么難”,TA表達困難只是不想去做,你的鼓勵確實可以幫他們一把;但如果孩子真的將其看做困難,家長否定它的“難”,并不會讓事情真的變簡單,只會讓孩子更難以接受自己的失誤。 所以,一句“我知道這很難……”很重要,它可以讓你與孩子對齊認知,承認孩子面對的挑戰是真實的,可以被理解的。而“沒關系,讓我們試試看”,則可讓孩子不會在遭遇失敗時過度苛責自己。 同時,我們還可以說“來看看,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這可以幫助孩子把注意力從失敗的痛苦中轉移,轉而關注從中得到的經驗。 當孩子明白,面對困難,重要的不是成功或失敗,而在于勇敢嘗試,努力堅持時,他們就不會因某一次的失敗而自我否定,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太多的畏難情緒。 要知道,孩子“害怕”的往往不是挑戰本身,而是失敗后的痛苦情緒。如果即便失敗也不會太痛苦,那孩子就會擺脫對犯錯的恐懼,變得樂于嘗試,勇于嘗試,甚至越挫越勇,成為一個可以積極承擔風險和責任的人。 ![]() 05 “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任何人 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成長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穩定、可持續的愛。這種“無條件的愛”并不等同于溺愛,而是在生活細節處見真章的愛。 當你對孩子說,“我愛你,因為你就是你,你不需要變成任何人”時,可以幫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必須比別人優秀才會被愛,也不需要額外去做什么來換取父母的愛。那些愛意氤氳于空氣中,強大而穩定,隨時將孩子包裹。 除此之外,當孩子做錯事,這句話還可以讓孩子建立行為和存在“二分法”的認知,建立正確是非觀——這件事我做錯了,是我的行為錯了,不代表我是個壞孩子;父母不認同我的某個行為,但他們依然愛我這個人。 父母的愛是一束光,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當孩子可以意識到“我就是我,我的價值和人格不會因為我做了什么、遭遇什么而改變”時,TA就擁有了真正作為一個人的底氣,配得上世間一切的自信,以及面對困難、挑戰和挫折的勇氣。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部分內容來源公號新東方家庭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