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風 一、竹瀝湯 [組成]竹瀝120毫升、生葛汁60毫升、生姜汁20毫升。 [用法]上相合作2服,溫開水送下。 [功效]化痰開竅。 [主治]中風,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二、資壽解語湯 [組成]防風、附子、天麻、棗仁各6克、羚羊角、肉桂各2.4克、羌活、甘草各1.5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160毫升,入竹瀝15克,姜汁7.5克服。 [功效]熄風化痰,通絡開竅。 [主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來源]《醫學三字經》 腰 痛 一、新定白術湯 [組成]生白術15-30克、生杜仲15-30克、附子6克或9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 [功效]補肝腎壯腰,散寒濕止痛。 [主治]腰痛而重,且諸藥不效者。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二、新定薏仁湯 [組成]薏仁30克、附子6克、木瓜4.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如脈洪重,按有力,口中熱,去附子加白術15克。 [功效]散寒除濕壯腰。 [主治]腰痛筋攣,難以屈伸者。 [來源]《醫學從眾錄》 白 濁 一、蘆根白酒湯 [組成]新鮮蘆柴根1把、白酒漿200毫升。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主治]白濁,膏淋。 [來源]《醫學實在易》 二、白果蛋方 [組成]白果肉2枚、生雞子1個(頭生)。 [用法]雞子開一小孔,入白果肉,飯上蒸熟,每日吃1個。 [功效]泄濁通淋。 [主治]白濁。 [來源]《醫學從眾錄》 臌 脹 一、蘿卜牙皂散 [組成]蘿卜子(用巴豆16粒同炒)120克、牙皂(煨去弦)45克、沉香15克、積殼(火酒煮切片炒)120克、酒大黃30克、琥珀30克。 [用法]上共為末,每服3克,隨病輕重加減,雞鳴時溫酒送下,姜湯也可,后山金匱腎氣丸調理收功。 [功效]行氣利水。 [主治]五臌。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二、豬肚大蒜湯 [組成]雄豬肚子1個、大蒜120克、檳榔末、砂仁末各9克、木香6克。 [用法]上諸藥入豬肚子內,于砂鍋內用河水煮熟,空心服食。 [功效]理氣除臌脹。 [主治]臌脹。 [來源]《醫學從眾錄》 霍 亂 一、鹽姜湯 [組成]食鹽30克、生姜(切片)15克。 [用法]同炒變色,以水300毫升煎,去渣。放涼服,吐出自愈。禁忌:切不可驟食,等餓極,方可食稀粥。 [主治]傷暑霍亂,不得吐瀉,身出冷汗。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二、絲瓜白梅方 [組成]絲瓜葉1片、白霜梅1枚。 [用法]上同研極爛,用新汲水調服,入口立瘥。禁忌:切不可飲熱湯。 [主治]中暑、霍亂。 [來源]《醫學從眾錄》 呃 逆 一、羌活附子湯 [組成]附子、羌活、茴香各3克、干姜1.2克、木香0.6克。 [用法]上為末,入鹽2克,水煎。微溫服。 [功效]溫胃降逆。 [主治]胃冷呃逆。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二、刀豆子散 [組成]刀豆子適量。 [用法]燒存性,開水調服6克。 [主治]病后呃逆不止。 [來源]《醫學從眾錄》 腹 痛 一、黃芪湯 [組成]黃芪30克、當歸9克、肉桂4.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和里緩急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 [來源]《醫學實在易》 二、丹參飲 [組成]丹參30克、檀香、砂仁各5克。 [用法]水1杯半,煎七分服。 [功效]行氣化瘀。 [主治]氣滯血瘀,互結于中,胃脘疼痛。 [來源]《時方歌括》 三、積實湯 [組成]枳實9克、半夏12克、生姜24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理氣化痰,散結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 [來源]《醫學實在易》 四、金鈴子散 [組成]金鈴子(去核)、元胡索各60克。 [用法]研末,每服9克,黃酒送下。 [功效]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心口痛及脅痛、腹痛,屬熱者。 [來源]《醫學三字經》 五、百合湯 [組成]百合30克、烏藥9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主治]心上痛諸藥不效,亦屬氣痛。 [來源]《醫學三字經》 其 它 一、斷紅丸 [組成]側柏香(炒香)、續斷(酒炒)各9克、鹿茸2具(酥炙)。 [用法]醋煮阿膠為丸,每服6-9克,烏梅湯、米湯隨意下。 [主治]下血久不止。 [來源]《醫學實在易》 二、胃關煎 [組成]熟地9克、白術6克、炒干姜3克、吳茱萸1.5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研末)、炒山藥各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中滲濕止瀉。 [主治]大瀉將脫,久瀉不止。 [來源]《醫學從眾錄》 三、山甲白薇澤蘭飲 [組成]山甲(炒)3克、白薇6克、澤蘭9克。 [用法]好酒煎熱服。 [功效]祛瘀活血通絡。 [主治]箭風,俗名鬼箭打,或頭項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 [來源]《醫學從眾錄》 四、苦棟子丸 [組成]川楝子、茴香各60克、附子30克、元胡9克、全蝎(炒)18只、丁香18粒。 [用法]上前3味藥用酒120毫升同煮,曬干為度,焙干為末,每藥末30克入后3味藥共為末,酒煉丸如梧桐子大。溫酒服下9克,空心服。如痛甚者,當歸酒下之。 [功效]理氣止痛。 [主治]奔豚,小腹痛,疝氣。 [來源]《醫學從眾錄》 五、黑地黃丸 [組成]蒼術300克、熟地300克、五味子150克、干姜秋冬30克、夏15克、春21克。 [用法]上為未,棗肉煉干,梧桐子大。每服18克,大米湯送下。 [功效]補腎益胃。 [主治]陽盛陰衰,房勞虛損,脾胃不足,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亦可治血虛久痔。 [來源]《醫學從眾錄》 六、廓清飲 [組成]枳殼6克、姜樸4.5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3克、茯苓皮6克、萊菔子(生搗)3克、澤瀉3-6克、陳皮3克。 [用法]水煎溫服。如中不甚脹,能食者萊菔子不必用。 [功效]理氣消脹。 [主治]脹而屬熱,脈實而滑。 [來源]《醫學從眾錄》 七、紅花白芷防風飲 [組成]紅花、白芷、防風各15克、威靈仙9克。 [用法]酒煎,熱服,取汗。 [功效]祛風活血。 [主治]歷節四肢疼痛。 [來源]《醫學從眾錄》 八、枸杞骨湯 [組成]牛骨髓、羊骨髓、豬骨髓各6克、茯神3克、枸杞9克、當歸6克、胡連3克、芡實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補肝腎,壯骨髓。 [主治]痿證、腎虛。 [來源]《醫學從眾錄》 九、海浮石滑石散 [組成]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12克、薄荷6克。 [用法]上以極細末。每服6克,用百部煎湯調下。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天哮,咳嗽痰喘,并治大人痰喘。 [來源]《醫學從眾錄》 十、生鐵落飲 [組成]鐵落30克(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入下項藥)、石膏30克、龍齒、茯苓、防風各2.1克、玄參、秦艽各1.5克。 [用法]鐵落水300毫升,煎100毫升服。1日2服。 [主治]治狂妄不避親疏。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一、麥門冬湯 [組成]麥門冬(去心)6克!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黃、紫菀茸、竹茹各3克、麻黃2.1克、甘草(炙)1.5克、五味子(研)10粒、生姜1片。 [用法]水煎,空心服。 [主治]大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二、神圣辟瘟丹 [組成]羌活、獨活、白芷、香附、大黃、甘草、山奈、赤箭、雄黃各等分、蒼術倍用。 [用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彈子大,黃丹為衣,曬干。正月初一晨,焚一炷辟瘟。 [主治]天行瘟疫傳染。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三、加味左歸飲 [組成]熟地21-24克、山茱萸、懷山藥、茯苓、枸杞各9克、細辛、炙草各3克、川芎6克、肉蓯蓉(酒洗切片)9-12克。 [用法]水300毫升,煎250毫升溫服。 [功效]滋水潛陽。 [主治]腎虛頭痛如神,并治眩暈目痛。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四、三化湯 [組成]大黃、羌活、枳殼各9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160毫升服。 [功效]清熱通腑。 [主治]熱風中臟,大便不通。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五、疝氣洗方 [組成]雄黃(末)30克、礬石60克、甘草21克。 [用法]水500毫升,煎200毫升洗。 [主治]丈夫陽腫如斗,核中痛。 [來源]《醫學三字經》 十六、胞轉方 [組成]滑石300克、寒水石末30克、葵子15克。 [用法]水煮溫服。 [功效]清熱利小便。 [主治]癃閉,不得小便。 [來源]《醫學從眾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