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R 二尖瓣反流的人數是AS的五倍,但疾病進展較為緩慢,既往MR的主要診療方式是外科,二尖瓣的介入置換起步的死亡率比較高,這幾年發展較為緩慢,二尖瓣緣對緣修復(TEER)獲益逐漸明確,在近年來蓬勃發展。去年國內植入共4000臺,整體曲線較TAVR發展更加迅速。這篇文章看一下他的循證證據。 ![]() ![]() 器械 ![]() 二尖瓣器械目前循證比較成熟的以Mitraclip和Pascal兩條路線,一個是機械式鉗夾,一個是自鎖定的菱形鉗夾,兩款的頭對頭研究主要終點無顯著性差異。國產的技術路線主要是對這兩款產品的仿制與改進,如德晉、申淇、沛嘉等以仿Mitraclip并改進輸送器一派。遠大仿Pascal一派。 ![]() 循證 ![]() TEER的起點是外科禁忌、DMR患者、反流程3+以上的患者,中間正在進行的臨床向4個方向推進 1、外科風險的拓展,外科中危,外科低危與外科手術、藥物治療對比 ; 2、反流程度的拓展,中度返流患者干預提前獲益;3、特殊病例的獲益證明。紅區病變、高解剖難度患者探索;FMR患者標準明確 4、治療時間的推薦,FMR是否GDMT 1991年意大利醫生Ottavio Alfieri提出緣對緣修復理念用外科方式證明可行性后,多團隊開始研發TEER器械。2003年,第一款二尖瓣鉗夾人體植入,隨后Mitraclip啟動臨床研究,2008MitraClip獲CE Mark,2013年,MitraClip DMR FDA適應癥獲批,隨后在全球市場一路領先,直到2022年,PASCAL 頭對頭非劣效研究結果公布后,PASCAL DMR的適應癥在FDA獲批,這兩年對于整體的適應癥也有一些拓展。 ![]() EVEREST I是MitraClip前身器械的早期可行性研究,而EVEREST II則將MitraClip與外科手術進行了比較。COAPT和Mitra-FR均評估了MitraClip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應用,但結果存在顯著差異。CLASP-IID首次隨機比較了PASCAL和MitraClip系統,而EXPAND和EXPAND G4則分別關注了MitraClip不同代次器械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這里主要沿著時間順序看看幾個研究 ![]() EVEREST I是EVEREST Ⅱ的一期臨床,27名患者,證明技術的有效性,這里直接看EVEREST Ⅱ EVEREST II是首個將經皮二尖瓣修復與外科手術進行隨機比較的大型試驗,為TEER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定位提供了重要證據。 研究時間: 患者招募時間為2005年9月至2008年11月。試驗進行了長達5年的隨訪,5年結果于2015年12月29日發表。 醫療器械: Abbott MitraClip。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終點: 設計: 多中心、隨機、非盲平行對照試驗,比較經皮MitraClip修復與傳統外科二尖瓣修復/置換。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279名重度(3+至4+)慢性MR患者?;颊唔殲橥饪贫獍晔中g的候選者,包括有癥狀(LVEF >25%且LVESD ≤55毫米)或無癥狀(LVEF 25-60%、LVESD ≥40毫米、新發房顫或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試驗納入了退行性MR和功能性MR兩種病因的患者。 主要有效性終點: 12個月時無死亡、因二尖瓣功能障礙行手術以及MR >2+的復合終點。 主要安全性終點: 30天內主要不良事件(MAE)的發生率。 關鍵結果與結論: 安全性: 在30天安全性方面,經皮修復組表現出優于外科手術組的安全性(MAE發生率分別為15% vs. 48%,p < 0.001),這主要歸因于經皮組輸血需求的減少。 1年有效性: 1年時,主要有效性終點結果傾向于外科手術組(外科組73% vs. 經皮組55%,p = 0.007)。這主要是因為經皮組在第一年內因殘余或復發性MR而需要再次手術或干預的比例更高(20% vs. 外科組2.2%)。 5年有效性: 5年時,主要有效性終點結果仍傾向于外科手術組(64% vs. 44%,p = 0.003)。然而,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在第一年之后,兩組間后續手術或中度至重度MR的發生率相似。這表明,對于不需要早期再干預的患者,最初的療效差距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縮小。 結論: EVEREST II試驗證實,使用MitraClip進行經皮二尖瓣修復是可行的,并且在早期安全性方面優于外科手術。盡管外科手術在最初的MR減少方面更為徹底和持久,但長期隨訪顯示,經皮修復在特定患者群體中仍能提供可接受的臨床益處。這項研究揭示了TEER在早期安全性與長期有效性之間存在的權衡,這對于高手術風險患者的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意義,促使臨床實踐在評估TEER時,不僅關注MR的完全解決,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整體獲益和手術風險。 ![]() COAPT 試驗 ![]() COAPT試驗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TEER治療領域的一項里程碑式研究,其結果對指南產生了深遠影響。 研究時間: 患者招募時間為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該試驗設計有5年隨訪期,關鍵的5年結果于2023年3月發布并同時刊登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預計研究將于2024年7月完成。 醫療器械: Abbott MitraClip系統。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終點: 設計: 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簽對照試驗,比較MitraClip TMVr聯合指南指導下藥物治療(GDMT)與單獨GDMT。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614名有癥狀性心力衰竭和中度-重度或重度FMR患者,1:1隨機分為標準藥物治療組以及MitraClip組,患者入選標準(必須全滿足):① 3級以上的MR,② 經過其他手段充分治療,包括指南推薦藥物治療,冠脈手術等;③ 既往12個月內至少因心衰住院一次,BNP≥300 pg/ml 或者NT-proBNP ≥1500 pg/ml;④ NYHA 2-4級;⑤ 心臟團隊認為不能耐受外科手術;⑥ LVEF:20%~50%;⑦ LVDSD≤70 mm;⑦ 中心性反流等。研究共入選614例患者,302例入組到MitraClip組,312例入組到藥物治療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年齡無差異(71.7±11.8對72.8±10.5),LVEF無差異(0.31±0.09對0.31±0.9),STS評分也無差異(7.8±5.5對8.5±6.2)。 主要有效性終點: 2年時心力衰竭住院率。 主要安全性終點: 1年時器械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結果與結論: 2年結果: 與單獨GDMT相比,MitraClip經皮二尖瓣修復顯著降低了2年心力衰竭住院率(絕對降低32.1%)和全因死亡率(絕對降低16%)。1年時器械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低(3.4%),符合預設安全標準。 5年結果: 5年隨訪時,器械組發生心衰再住院人數比例低于藥物組(50.0% vs 60.7%,P<0.05),器械組年化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33.1% vs 57.2%,P<0.01)。5年內全因死亡器械組低于對照組(57.3% vs 67.2%,P<0.05),5年內全因死亡或再住院率,器械組為73.6%,對照組為91.5%。 COAPT 研究總體上結果是積極的,但5年隨訪時,兩組中不良結局仍繼續發生,使得器械組中73.6%的患者照組出現死亡或心衰再住院,藥物組為91.5%,兩組的生存曲線后期有靠近的趨勢。后期對患者心肌、心衰方面治療的效果似乎重要性提高。 ![]() Mitra-FR 試驗 ![]() Mitra-FR試驗是另一項評估TEER在繼發性二尖瓣反流(SMR/FMR)患者中療效的關鍵試驗,其結果與COAPT試驗形成了鮮明對比。 研究時間: 患者招募時間為2013年12月至2017年3月。試驗的隨訪期為24個月。 醫療器械:MitraClip。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終點: 設計: 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簽對照試驗,比較經皮二尖瓣修復聯合優化藥物治療(OMT)與單獨OMT。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307名重度SMR患者,這些患者盡管接受了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但仍有癥狀。 主要終點: 12個月時全因死亡或非計劃性心力衰竭住院的復合終點,隨后延長至24個月。 關鍵結果與結論: Mitra-FR試驗在12個月和24個月時,主要終點均未顯示介入組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結果為陰性。 結論: Mitra-FR試驗得出結論,經皮二尖瓣修復術雖然能有效減少SMR,但與優化藥物治療相比,未能改善SMR和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 ![]() COAPT與Mitra-FR的對比分析: COAPT和Mitra-FR試驗結果的顯著差異引發了廣泛討論。分析表明,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患者選擇、基線MR嚴重程度、左心室重塑程度以及藥物治療優化程度的差異。 患者選擇: Mitra-FR試驗納入了更多MR程度相對較低但左心室擴張更嚴重的患者(例如,有效反流口面積EROA <30 mm2的患者比例更高,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LVEDVI更大),這些患者可能處于心力衰竭的晚期,瓣膜反流可能更多是“成比例的”而非“不成比例的”。 “proportionate MR”具有典型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特征,即其機制為左室擴大所致的對稱性瓣環擴張及瓣葉栓系作用。故針對左室擴大的藥物——逆轉心肌重構的藥物,對于此類病人可能更為有效。 “disproportionate MR”的機制可能來源于局部室壁運動障礙,從而導致不對稱的反流束,不能完全用左室擴大來解釋。這種繼發性反流頗類原發性二尖瓣反流的特點。這類病人可能對針對二尖瓣裝置的治療(含TEER、CRT,外科成形等)更有效,而對逆轉心肌重構可能反應不佳 與此相反,COAPT試驗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嚴重的MR(平均EROA 40 mm2)和相對較小的左心室容積,被認為是“不成比例的”MR,即MR對心室功能障礙的貢獻更大。 藥物治療優化: COAPT試驗對患者的GDMT優化有更嚴格的要求,確?;颊咴谌虢M前已接受了最大耐受劑量的藥物治療,這可能使得介入治療的額外益處更為顯著。 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 Mitra-FR報告的器械相關并發癥率略高于COAPT(14.6% vs. 8.5%),且出院時殘余中度-重度或重度MR的患者比例也更高(8% vs. 5%)。 ![]() 重要意義: 這兩項試驗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患者選擇對于TEER治療SMR成功的重要性。它強調了“不成比例的MR”概念,即當MR程度與左心室擴張程度不匹配時,糾正MR可能帶來更大的臨床益處。這一認識極大地指導了后續SMR患者TEER治療的臨床實踐和指南建議,促使心臟團隊在評估患者時更加精細化,以識別最可能從TEER中獲益的患者群體。 ![]() CLASP-II D試驗 ![]() CLASP-IID試驗是首個直接比較兩種主要TEER器械(Edwards PASCAL系統和Abbott MitraClip系統)在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隨機對照試驗。 研究時間: 試驗于2018年7月啟動。主要終點預計于2023年12月完成評估。1年結果已于2023年10月發布,2年結果于2024年12月公布。 醫療器械: 試驗比較了Edwards PASCAL經導管瓣膜修復系統與Abbott MitraClip系統。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終點: 設計: 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以2:1的比例將患者隨機分配至PASCAL組或MitraClip組。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300名患有顯著癥狀性DMR且被心臟團隊判定為外科手術風險過高的患者。 主要安全性終點: 30天內復合主要不良事件(MAE)發生率。 主要有效性終點: 6個月時MR程度降至≤2+的患者比例。 關鍵結果與結論: 1年結果: PASCAL系統在主要安全性和有效性終點方面均顯示出對MitraClip系統的非劣效性。1年時,PASCAL組患者的生存率高,MR顯著減少(PASCAL組95.8% vs. MitraClip組93.8%達到MR≤2+),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持續改善。 2年結果: 治療益處持續至2年,88%的患者處于NYHA心功能I或II級。兩組間的臨床結局和左心室重塑情況相似。 結論: CLASP-IID試驗證實,Edwards PASCAL系統在治療外科手術風險過高的顯著癥狀性DMR患者方面,與Abbott MitraClip系統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項研究的成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另一種可靠的TEER器械選擇,增加了治療DMR的器械多樣性,并促進了TEER技術在更廣泛患者群體中的應用。 ![]() EXPAND 研究 (MitraClip NTR/XTR) ![]() EXPAND研究是一項真實世界觀察性研究,旨在評估第三代MitraClip器械(NTR/XTR系統)在臨床實踐中的表現。 研究時間: 研究于2018年4月啟動,并于2020年12月完成。1年隨訪結果已發布。 醫療器械: 第三代MitraClip NTR/XTR系統。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結局: 設計: 前瞻性、多中心、單臂、上市后觀察性研究,旨在評估真實世界中MitraClip NTR/XTR系統的安全性與性能。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1041名患者,其中50.5%為原發性或混合病因MR。研究旨在反映真實世界的臨床實踐,因此納入和排除標準較為寬松。 主要結局: 30天時的主要不良事件(MAE)和MR減少至≤2+的患者比例。次要結局包括MR嚴重程度、功能能力(NYHA心功能分級)、生活質量(堪薩斯城心肌病問卷KCCQ)、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 關鍵結果與結論: 器械植入成功率高達98.9%。從基線(≥MR 3+:56.0%)到30天(≤MR 1+:88.8%)的MR顯著減少效果在1年時得以維持(MR≤1+:89.2%)。1年時,原發性MR和繼發性MR患者中分別有84.5%和93.0%的患者達到≤1+ MR。 臨床結局顯著改善,1年時80.3%的患者達到NYHA心功能I/II級,KCCQ評分平均提高21.6分。1年全因死亡率為14.9%,心力衰竭住院率為18.9%,均顯著低于既往研究。 結論: EXPAND研究表明,第三代MitraClip系統在真實世界實踐中能有效顯著減少MR,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這項研究為第三代MitraClip器械的臨床表現提供了重要的真實世界證據,其改善的MR減少率和較低的死亡率,為TEER技術在更廣泛患者群體中的應用提供了支持,并為后續器械的進一步改進設定了新的性能基準。 ![]() ![]() EXPAND G4 研究 ![]() EXPAND G4研究旨在評估第四代MitraClip器械(G4系統)在真實世界中的安全性和性能。 研究時間: 研究于2020年1月17日啟動,預計于2028年3月1日結束。30天和1年結果已發布。 醫療器械: 第四代MitraClip G4系統。 研究設計、患者人群與主要結局: 設計: 前瞻性、多中心、單臂、上市后觀察性研究,旨在確認MitraClip G4系統在真實世界環境中的安全性和性能。 患者人群: 共招募了1164名患者,包括原發性MR和繼發性MR患者,其中41.6%為原發性MR。研究旨在反映真實世界的使用情況,因此納入和排除標準最小化。 主要結局: MR嚴重程度、功能能力、生活質量、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關鍵結果與結論: MitraClip? G4系統的器械植入率為98.0%,即刻手術成功率為96.2%(1099/1143, 95%CI 94.9%-97.2%)。另外,手術過程中最顯著的改善是,裝置時間(35.0min[21.0-54.0] vs. 46.0min[30.0-71.0])和手術時間(77.0min[56.0-104.0] vs. 80.0min[54.0-115.0])均顯著低于此前EXPAND報道的研究結果。 30天時MR顯著減少(98%達到MR≤2+,91%達到MR≤1+)。功能能力和生活質量顯著改善(83%患者達到NYHA心功能I或II級,KCCQ評分平均提高18分)。復合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7%,全因死亡率為1.3%。 1年結果: MR減少效果持久(92.6%達到MR≤1+)。1年全因死亡率為12.3%,心力衰竭住院率為16.9%。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持續改善。 ![]() MitraClip? G4系統夾子根據患者的二尖瓣解剖結構進行定制選擇。夾子使用數量為1.4±0.6。相比此前EXPAND研究,MitraClip? G4僅使用單個夾子的患者比例顯著增高(65% vs. 55%);使用最新NTW或XTW寬尺寸夾子的患者比例也很高(88%),ECL評估的術前與術后30天二尖瓣壓差對比結果顯示,使用NTW(2.46±1.20 mmHg vs. 3.99±1.98 mmHg)或XTW(2.49±2.16 mmHg vs. 3.51±1.73 mmHg)寬尺寸夾子與術后二尖瓣壓差增加不具備相關性。 RESHAPE HF-2 研究 ![]() RESHAPE HF-2 研究 (REduction of SYmptoms and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with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RESHAPE HF-2 研究是于202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會議上發布的一項重要研究。作為第3項隨機對照試驗,該研究進一步證實了TEER應用于FMR治療的優效性。與COAPT、Mitra-FR研究不同,RESHAPE HF-2研究入組患者群體的反流程度和左室重構程度相對更輕。研究結果表明,在1年隨訪期內,相較于藥物治療組,器械治療組在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同時,在安全性方面,該研究再次證實TEER是一種安全性極高的微創手術,器械相關不良事件僅4例(發生率1.6%),包括2例血腫、1例心包積液和1例右心房穿孔。 共有505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250名患者被分配到器械組,255名患者被分配到對照組。患者基線情況見表1.平均 LVEF31- 32%, 左心室容積在200ml左右,3+和4+反流約各為一半。 24個月時,器械組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事件為37.0起/100人年,對照組為58.9起/100人年(比率為0.64;95%置信區間[CI ]為0.48至0.85;P=0.002)。 結果證明:對于已接受GDMT藥物治療、患有中重度及以上伴有心衰的FMR患者,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增加TEER治療可降低24月內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24月內心衰再住院率,并且患者12個月時的健康狀況更好。 既往COAPT研究帶來了令人振奮結果。對照組2年死亡率為46.1%,TEER組為29.1%,絕對下降比為17%,相對下降比為38%(P<0.001)。在RESHAPE- HF2中,兩組死亡率未達到統計學差異(22.3% vs 29.6%, P=0.09),但器械組有更低的趨勢。在COAPT研究中,對照組2年死亡率為46.1%,而該研究為29.6% ,可見RESHAPE HF-2研究入選患者病情更輕。 研究主要臨床獲益來自于心衰再住院率的下降,器械組為26.9%,對照組為46.5%,下降了41%,這個幅度還是很大的。器械組NYHA分級、6分鐘步行距離和KCCQ評分改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些結果顯示TEER對患者帶來了癥狀改善。由于樣本量較小、入選病人二尖瓣反流量偏小,TEER組相對于藥物組死亡率下降未達到統計學差異,但顯示出趨勢。研究提示,在臨床實踐中,對于心衰合并FMR患者,在GDMT后,應該選用反流量更大患者,使得患者獲益更明顯。 ![]() MATTERHORN研究 ![]() MATTERHORN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非劣效性的隨機對照研究,共納入208例左室射血分數≥20%、指南指導藥物治療后紐約心功能分級≥II級、無其他嚴重瓣膜疾病的嚴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以1:1隨機分為外科手術組和經導管緣對緣修復組。 研究結果證實,在符合當前實踐標準、適合進行單獨二尖瓣手術的心衰和SMR患者中,TEER在術后1年內,在死亡、因心衰住院、再次干預、輔助裝置植入或卒中等復合終點事件方面并不劣于外科手術。 ![]() FMR的獲益這兩年一直有爭議,這個結果表現太好,一些專家給出評述:
Chikwe 認為,“我想說的是,不幸的是,研究設計并不是無偏見的,它是一種非劣效性設計,隨訪時間短,控制組的變化、交叉和終點有利于 TEER,”Chikwe 評論道,并補充說:“我們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來治療這種心室疾病,但秘訣不是治療瓣葉。 Benoy Shah博士最終總結:MATTERHORN 是一項在單一國家進行的多中心(n=16,其中約2/3的患者來自4個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具有較短的隨訪時間、較寬的非劣效性界限和較少的結局事件。這項試驗更多是產生假設,而非改變臨床實踐的試驗 未來可能的一些循證方向 ![]() 未來在現有的適應癥上,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循證突破,但也要同步考慮二尖瓣置換器械的發展,TEER作為介入修復,終歸是一種姑息療法,置換和對因才是治療的最終方向。 ![]() 對于復雜的解剖包括狹窄可能性高、MR可能降低不充分的封信啊等,逐漸有證據證明與普通的MR患者獲益一致。 ![]() ![]() ![]() ![]() AFMR AFMR目前的標準不明確,占FMR的10%,主要認為是心房擴大牽拉瓣環引起的二尖瓣反流,這類患者TEER術后可能面臨瓣環持續擴大,瓣葉張力過大等問題,定義與預后一致存疑。目前有一些研究證明TEER的獲益,但臨床中對于患者選擇,仍需謹慎。 ![]() ![]() 目前TEER的適應癥還是非常有限的,DMR限制在外科高風險上,缺失其他風險和外科頭對頭的比較數據,PRIMARY試驗,預計于2030年11月完成, 招募了65歲及以上患有重度原發性DMR的成年患者,這些患者經當地心臟團隊評估認為適合TEER和外科修復兩種策略,且外科手術風險譜(低、中、高風險)均可納入。該研究將提供TEER與外科修復在原發性DMR患者中的直接比較數據,尤其關注長期結局(如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瓣膜再干預和生活質量),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TEER在不同手術風險DMR患者中的地位。 FMR這邊目前僅限于COAPT標準患者,器械與藥物聯用,加強藥物治療是長久有效性保障的關鍵。另外,在各國由于GDMT心衰藥物昂貴,器械相對價格并沒有那么高,存在衛生經濟學獲益,在中國可能這一考量也許并不適用。期待更多的循證來看FMR的獲益 與無GDMT上調的患者相比,GMDT上調的患者術后MR水平,NYHA分級及NT-proBNP下降程度更大。M-TEER后GDMT升高的患者與未升高的患者相比,3年隨訪時的無全因死亡生存率,無全因死亡或無HF住院復合事件的生存率更高 ![]() 參考文獻: EVEREST I: Feldman, T., et al.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with the MitraClip device: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3.11 (2004): 1928-1933. (ACC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and publications). Mauri, L.,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MitraClip impla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VEREST inclusion criter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5.13 (2010): 1331-1340. EVEREST II: Feldman, T., et al. 'Percutaneous repair or surgical replacement for severe mitral regurgi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4 (2011): 1307-1316. Stone, G. W., et al. 'Five-year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compared with surgical mitral valve repair in high-surgical-risk pati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6.24 (2015): 2704-2715.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205214. COAPT: Stone, G. W., et al. 'Transcatheter mitral-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24 (2018): 2307-2318 Obadia, J. F., et al. 'Five-year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mitral-valve repair in heart failure with 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8.10 (2023): 931-940.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2107706. Mitra-FR: Obadia, J. F., et al. 'Percutaneous repair with the MitraClip device for severe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24 (2018): 2297-2306. Iung, B., et al. 'Two-year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for severe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The Mitra-FR tri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0.23 (2019): 1957-1964.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920624. CLASP-IID: Lim, D. S., et al.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with the PASCAL system in prohibitive-risk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 a primary endpoint analysis of the CLASP IID pivotal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80.12 (2022): 1121-1132. SCAI Website: CLASP IID/IIF Trial updates.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706833. EXPAND (original): Nickenig, G., et al. 'Contemporary Outcomes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 1-Year Results From the EXPAND Study.'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16.5 (2023): 503-626.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502811. EXPAND G4: Yao, A., et al. 'Contemporary Outcomes with the Fourth-Generation MitraClip G4 Device: 1-Year Results from the EXPAND G4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23). (Abstracts/Presentations at major conferences like TCT/ACC).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4177394. RESHAPE HF-2: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4221782. MATTERHORN: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713028. Triluminate Pivotal Trial: Sorajja, P., et al. 'Transcatheter Tricuspid-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8.20 (2023): 1883-1892. Fam, N. P., et al. 'Two-Year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for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TRILUMINATE Pivotal Trial.' Presented at ACC.25/WCC. (Abstracts/Presentations at major conferences like ACC/TCT).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904147. Tri.F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Hajjar, R. J., et al.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he Tri.F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4, online ahead of print).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4646811. REPAIR-MR: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4198870. APOLLO Trial: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223910. Tendyne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System SUMMIT Trial: Sorajja, P., et al.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 the Tendyn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itral regurgitation: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study.' The Lancet 394.10214 (2019): 2087-2098.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433274. PRIMARY: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50510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