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此類金葉子,曾見有文說明:“金葉在云南鑄造和流通主要在明、清兩代。但其鑄造在元代就已開始。史料記載,'元代省 會金箔鋪能造了金箔、銀箔……云南金箔制造,蓋始于元也。’民國初期……金葉在市面 上流通較少,但是到了抗戰期間,金葉卻成了云南對外貿易的支付手段。這種反常情況的 出現,主要是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淪陷,對外貿易的交通阻塞,使得滇越鐵路成為了對外 貿易的交通要道。而緬甸商人在巨額貿易時需要的正是金葉。這種情況使得金葉的生產又 一次增加。”這里對此類金葉子產生、使用的說法值得參考。 另一類銘有“金葉”文字的黃金貨幣如下圖所示,其幣面即注明:“金獅牌”“十足 赤金葉”(圖 4),將其稱為金葉、金葉子應無問題。 此類金葉子并非產自國內,卻曾在國內使用。經查《金銀銀元白金鑒定參考資料》提到“暹羅葉子”:“暹羅葉子小的長二寸,闊一寸,重二錢二分左右,大的重四錢四分左右,上有“金 獅千足”字樣,成色 995-990‰ , 亦有假的,成色在960‰左右。” 又潘連貴先生 2008年9月曾函告筆者,他曾見過寫于抗戰后一文《昆明的金融市場》(具體載文刊物記不清了), 文中有記泰條的:“泰即暹羅之簡稱,泰條多系該地華僑所制,每條重滇秤十兩上下……與 其并肩但較其稍次的是“泰貢”,可跟“洋大盒”大小比擬的薄片,上印獅子、中文及其他 國文字、花草等商標。質地與泰條同,兩種多由泰走私越南。商人以及特殊階級的人,用關 金由空中或陸地把它們請進來。當渝滬兩地金價猛漲時,其出路甚廣,這些黃金后來多流入 重慶和上海的黃金市場。”以上兩項材料可作為認識上舉第二類金葉子的參考。 來稿所示“金葉子”與以往所見黃金貨幣金葉子的形象差距明顯,此是疑慮之一。 再,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戊集《侂胄師旦周筠等本末》記載著南宋時的一事提到: 平江(治今蘇州)書吏蘇師旦,為韓侂胄親信,“受諸將賄動以億萬”,嘉定初被處死,“遂 籍其家,得金箔金二萬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錢六十辮,馬蹄金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兩,瓜子 金五斗,生金羅漢五百尊,各長二尺五寸,金酒器六千七百三十兩,釵釧金一百四十三片, 金束帶十二條。”此中所提“金箔金”與金錢、馬蹄金等同列,應也是一種南宋黃金貨幣, 稱為“金箔金”也應是被打制為薄片的,但亦未見有述及“金箔金”形態者。新發現物是 否可能是金箔金?金箔金與金葉子是否又可能是同物而異名?這是疑慮之二。 后考慮王玉文所示物品未見披露,且此物顯然較為重要、可靠,還查到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艸部”時說解到“葉(葉)”:“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所以原則上說, 將此打制成薄片的黃金貨幣稱為金葉子也是可以成立的。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后來該物 品名稱發表時尊重了作者的意見,稱之為“金葉子”,其文發表于《中國錢幣》2002年第1期。此后,見到的書刊談及此類型物品也都稱之為“金葉子”了。 后又談及出土的時間、地點:“這4件金葉子1992年4月23日出土于溫州市鹿城區人民路水倉組團基建工地……盛裝于一件宋 代醬釉瓷罐內……從出土性質來看,應為窖 藏……當時是否有溫州金銀鋪不得而知。但 可以肯定的是,從來源看,該 4件金葉子應 是杭州制作后攜帶或流通到溫州。第一件金 葉子的重量接近40克,相當于黃金一兩。” 還見到報道:“2004年6月,安徽省鳳 陽縣古濠州城東關呂家村一村民在挖土時, 從一古墓遺址中發現一疊金箔。該金箔長 10.5厘米,寬4厘米,重3.7克(按原文即3.7克);分10頁,每頁大小、厚薄、重量大致 相等。金箔面戳印陰文'陳二郎十分金片’, 四角分別戳印'鐵線巷’三字。” 后來,清理南宋時期出海貿易沉船的報道 中也有了出水金葉子的消息:“……南海一號 發現完整的金銀貨幣主要有兩種,一是金箔, 又稱金葉子,一共有 8件,是發現于一個漆盒 里,這批金葉子是由數張金箔疊加,折疊后 成書頁狀。表面砸上戳記,銘文有'霸南街東 王助教□’'韓五郎金’'十分金 韓四郎’ 及'十分赤金 韓四郎’……南海一號出土的 金葉形狀不統一,都是長方形的,但長寬不一, 但是重量都在 38-39克左右,合黃金一兩…… 是南宋京城臨安的金銀交引鋪鑄造的。” 該文作者后又提供了幾點新的信息,一是談到:“筆者在南海一號發掘項目申報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材料中,見到了發掘者對沉船年代的意見和主要 證據(瓷器墨書'癸卯’),確定沉船為淳熙年間(1174-1189年)。”二是從所提 供的文章看,金葉上除了有縱向打印的戳印外,還有從左向右橫向的戳印,比較少見。 從附圖 3-4(局部放大)(圖8)看到橫向的戳印為“晉李四郎金”,這是上篇文章未 提到的戳印文字。三是文中提到“8件金葉子中,5件產自并采買于杭州,而僅這三件 采買自晉州”,但又說:“沉船所見'晉李四郎金’者為南宋時期,其產地雖然無銘 文標識,應當也是杭州所產。”作者此兩處說法有矛盾,似此中三件無臨安的地點 及鋪名戳,所以其中應有尚可討論處。 金葉子的時代和制作地點 金葉子的制作特點和形態類型 據明《天工開物》卷十四:“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 此處揭示了金箔制作一般是先將黃金制作成金片,放入夾持物中,用力“揮椎”擊打而成。 金箔古代多用作貼飾佛像、器物、建筑物。金箔因輕薄、值高、易于攜帶,又便于分割使用, 所以又被制作成貨幣—金葉子,但作貨幣使用者比用作貼金的金箔要厚不少。 除了厚一些外,筆者還發現此類金葉子多并非光面,而是整體布有不規則的“褶皺”,這些“褶皺” 從手感上增加了金葉的厚度,也增加了金葉的硬實感。這些“褶皺”的形成,應非后加工 所致,而可能是捶打金片成金箔時的夾持物形成的。 金葉子一件的重量多為 35-40克左右,比較標準的金葉子折疊后的尺寸大致為長100、寬40毫米左右,不同商鋪制作中,長寬尺寸可能會略有出入。縱觀所見到的金葉子, 感到金葉子制作的規范化程度不高,有些商鋪制作的規范度可能好一些,但大多金葉子形 態差異較大。 ![]() 本文作者:金德平? (中國錢幣博物館) |
|
來自: 昵稱735752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