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三國史 的愛好者都喜歡吐槽這樣的一個情況:那就是雖然《#三國演義》的名字叫《三國演義》,但相對來說,吳國更像一個陪襯。因為《三國演義》很大部分篇幅,都是描述曹魏和蜀漢的斗爭,吳國的很多歷史都被省略。 其實這個情況多年前我也感到過:那就是如果不讀《三國志》,單看《三國演義》,會對吳國的歷史感到相對空白。 ![]() 也許正因為這樣,曹魏和吳國之間的石亭之戰,才被后世忽略。 這一戰,讓三國進入了三帝并存階段。 1、三帝并存 “三國”的開端,一般來說有兩種算法。 第一種,是把曹操控制漢廷,挾持漢獻帝視為三國歷史的開端。比如中學語文和歷史教科書,都說曹操是三國時代的人。這種說法其實就是根據曹操控制東漢的獻帝朝廷開始計算的。 第二種,從曹丕稱帝開始計算。曹丕稱帝,意味著東漢統治徹底結束——漢獻帝作為名義上的天子的歷史也隨之結束。 當然,也因為第二種說法,所以很多歷史普及性文章不斷強調,曹操有時候不算是三國時候的人。因為曹操去世的時候,東漢還存在。曹操的身份也是東漢的大臣,而非皇帝。曹操不能算三百人,約等于司馬懿不能算晉朝人,李虎不能算唐朝人一樣。 ![]() 但其實,三國的“三帝并存”時代,要更晚——所謂三帝并存,指的是三國的三個統治者,都以皇帝的身份自居——孫權稱帝,其實是曹睿、劉禪在位期間的事情了。曹睿是曹氏集團第三代當家人,曹魏第二代皇帝,而劉禪也是蜀漢第二代皇帝。 而三帝并存,很大程度上和石亭之戰有關。 2、石亭之戰 在古代華夏,想當皇帝,除了實力之外,還需要法統。 因為,很多事情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法統,就是名正言順的體現。 比如曹丕當皇帝,名義上就是漢獻帝“禪讓”給自己。 當然曹丕稱帝劉備表示不服。所以劉備在曹丕稱帝第二年,以自己是漢朝宗室,有理由稱帝復辟漢朝的名義,在成都稱帝,宣布建立“第三漢朝”,并且宣布曹丕的皇位非法,將曹魏的朝廷視為偽朝廷。 而孫權尷尬了。 孫權當然也想當皇帝。但是當時蜀漢仇視孫權,如果孫權這時候稱帝,很可能引發群毆。所以孫權只好穩住曹魏。于是孫權派人出使曹魏,表示向曹魏稱臣。而曹丕也宣布冊封孫權為吳王。 于是,大魏的吳王孫權誕生了。孫權成為了曹丕旗下的諸侯。不過,之后曹丕和孫權也爆發了邊境沖突——比如著名的曹丕伐吳戰爭。而這場戰爭之后,孫權依舊自居吳王,但是不再向曹魏稱臣了。 ![]() 只不過,誰家的吳王?這定位無疑讓孫權尷尬。孫權表示自己臣服的是漢獻帝的漢朝,不承認曹丕,但也不承認劉備父子。 曹丕在位幾年的光景就沒了。之后曹睿繼承了皇位。 曹睿繼位的情況,讓蜀漢的當家人諸葛亮以及吳王孫權都感到有機可乘。于是諸葛亮趁機北伐,而孫權也趁機入侵魏國。 于是魏廷派遣大將曹休帶領魏兵抵御。在和吳兵交戰過程中,吳將通過一系列陰謀設計,讓曹休誤判了形勢。所以曹休認為吳國民心不穩,吳兵不堪一擊,于是魏兵輕敵冒進,最終在石亭一帶,陷入了吳兵的包圍圈。 吳兵的突然出現讓魏兵的心理防線隨之崩潰。于是魏兵陣腳大亂。曹休只好帶著潰敗狼狽逃回魏國境內。而這一路,吳兵趁機追殺,魏兵損失不小。 3、后續影響 石亭之戰之后,吳國的士氣得到提振,并且隨著蜀漢-吳國同盟繼續夯實,孫權認為,吳國應該進行革新一番了。 當然,諸葛亮得知魏兵精銳在石亭戰場折損不少的消息以后,于是開始新一輪北伐。這一輪北伐很大程度上拖住了魏兵精銳。 所以石亭之戰之后不久,孫權宣布稱帝。三國歷史也在這一年,進入了三帝并存的階段。 所以石亭之戰的意義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