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池塘里藏著種 “雞頭米”,學名叫芡實。果實頂部長著尖尖的喙,像浮在水面的雞頭,渾身帶刺,葉片大得能托住水鳥。秋天摘下來剝開,圓滾滾的米仁又鮮又嫩,老輩人早把它當寶貝 —— 比薏米祛濕更溫和,生熟吃還各有妙用。 ![]() 這東西南北都能長,南方的 “南芡” 刺少粒大,專做菜吃;北方的 “北芡” 帶刺多,常入藥。新鮮的能清炒,曬干了能煮粥,早年間糧食緊時當干糧,如今成了祛濕養生的好食材。 一、為啥說芡實比薏米更適合排濕? 中醫里芡實是 “脾腎病的小幫手”,性子平和,甜中帶點澀,剛好入脾、腎經。 薏米雖能祛濕,但偏涼性,脾胃弱的人吃多了容易拉肚子。芡實不一樣,補養又收斂:幫脾胃消化食物,把多余濕氣排出去,像給腸道 “通河道”;還能固住腎氣,改善尿頻、夜里起夜多的毛病。老話說 “薏米祛濕像猛火,芡實祛濕像溫爐”,難怪更適合現代人脾虛濕重的體質。 更妙的是它生熟兩吃:新鮮的直接嚼,能補腎固精,緩解腰膝酸軟;曬干炒過之后,健脾止瀉的勁兒更足,對付拉肚子、沒胃口特別管用。 二、家常芡實祛濕小方子 1. 四神湯(芡實 + 蓮子 + 山藥 + 茯苓)—— 健脾祛濕,改善脾虛腹瀉、疲勞乏力 各抓一小把,蓮子去芯,山藥切塊,茯苓掰碎,加水煮 40 分鐘。夏天喝去暑氣,秋天喝潤燥,加兩顆紅棗調味,全家都能喝,尤其適合總覺得累、大便不成形的人。 2. 芡實小米粥 —— 溫脾祛濕,緩解腹脹腹瀉、食欲不振 芡實泡半小時,和小米一起熬粥,煮到米粒開花就行。早上喝一碗,胃里暖暖的,冬天當早飯最好。脾胃弱的人喝一陣子,拉肚子能好不少,吃飯也香了。 3. 芡實薏米水 —— 清熱祛濕,適合濕熱體質,緩解暑濕引起的困倦 干芡實和薏米各一把,薏米提前泡兩小時,放養生壺里煮茶。夏天出汗多喝這個排濕,怕薏米涼就加三片生姜,溫溫的不傷胃,喝完身子輕快不犯困。 4. 芡實紅棗茶 —— 補氣祛濕,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乏力、面色差 干芡實敲碎,和五六顆紅棗放保溫杯,用沸水燜半小時。甜甜的帶點香,女人經期后喝補氣血,上班泡一杯很方便,喝完手腳不那么涼了。 這不起眼的 “雞頭米”,藏著老祖宗的智慧 —— 不用猛藥祛濕,就靠日常一碗粥、一杯茶,慢慢把濕氣排出去,脾胃養好了,身子自然輕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