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出身韓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韓國相國,因此較韓信、蕭何更加早熟。秦滅韓后(230),張良曾行刺秦始皇,即便失敗卻能全身而退,足見其勇氣與智慧。為光復韓國,張良選擇依附于劉邦賬下,但隨著楚漢戰爭局勢明朗,他便接受了光復無望的現實,面對漢朝厚祿坦然隱退,玄之又玄。 張良為劉邦屢立戰功,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鴻門宴上,張良果斷喊來樊噲解圍,救了劉邦一命。其二,項羽分封天下時,張良通過賄賂項伯幫劉邦得到了戰略要地漢中。其三,楚漢定下鴻溝協議后,張良建議劉邦立即攻楚,沒給項羽喘息之機。其四,戰爭結束后,張良提議定都長安,劉邦從之。其五,即便有光復韓國之志,張良亦建議劉邦設置郡縣,從大局出發助力社會秩序恢復。 劉邦將張良、蕭何、韓信定義為人杰,他曾謙虛地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將張良排在蕭何、韓信之前,認為他是一個能在帷帳中運籌策劃,能在(距前線)千里之外決定勝負的人物,自愧不如。 漢初三杰,三種臣格。韓信能力強且辦事激進,功高震主而死,頗像法家。蕭何深諳君君臣臣之道,做事中規中矩,是個儒者。張良運籌帷幄,對事物不爭不搶,有仙風道骨。那年劉邦大封群臣,張良表示要隱退,卻還是得到一個留(縣)侯爵位。然而,什么條件都無法挽回張良,他無欲無求,最后以顧問身份善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