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管理——如何降低庫存?(五) 在上篇分享中(點擊查看)《生產管理——如何降低庫存?(四)》,我們講到了如何降低原料庫存量,今天我們接著來分析如何降低成品庫存。 成品庫存的控制,本質上與原料庫存控制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應對可能的缺貨造成的影響。原料缺貨會影響內部的生產,而成品缺貨會直接影響客戶交付。 所以,成品的庫存水平需要衡量: ① 因庫存下降造成缺貨的可能性和損失; ② 因庫存上升造成的庫存成本和潛在的產品過期損失,二者哪個影響更大。 另外,在一些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或者說時間性波動的行業中,成品庫存還起著調節產能的作用,即在淡季時以備庫的形式生產成品,來應對旺季時的需求量上漲。 ![]() 雖然從作用上來看,這種淡季提前備貨還是為了避免旺季時的缺貨,但因為其庫存控制策略有所不同,因此后面將單獨討論。 另外,對于傳統的庫存理論,即對于訂單量多且穩定的產品做備庫,訂單量少且訂單頻率低的產品,考慮其產品的需求不穩定性和特殊性,一般不做備庫,在實踐中也常常發現不同的情況,我們也會在后面單獨討論。 對于成品庫存的控制,我們首先要分清楚,我們的產品訂單類型,或者說產品的生產模式。不同類型的生產模式決定了我們不同的產品控制策略。 從大的方面來說,產品的生產模式可以分為按訂單生產(MTO)和按庫存生產(MTS)兩大類。 MTO即嚴格按照訂單生產產品,有訂單就按訂單要求的產品、數量、交付時間安排生產,不生產多余的產品,沒有訂單時不進行生產。 而MTS則是按照產品的庫存量來安排生產,當產品庫存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安排生產,當庫存量補充到一定程度時,停止生產。兩種生產模式的庫存量變化情況見下圖。 ![]() MTO生產模式的庫存變化情況 ![]() MTS生產模式的庫存變化情況 對比兩種生產模式的庫存變化情況可知,MTO模式的優勢在于沒有訂單的時候做到零庫存,一方面有利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產品的快速更替調整;而不足則在于缺貨風險較大。 因此,MTO生產模式比較適用于市場快速變化、產品迭代迅速、產品需求不穩定的情況。而MTS生產模式則能較好的應對產品交付,但會占用部分資金,且面對產品迭代時,庫存產品的消化需要提前與客戶做好溝通對接,比較適用于產品市場需求量較大且穩定、對產品快速交付要求較高的情況。 從圖上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出,對于嚴格的MTO生產模式,是不存在庫存控制問題的,需要控制庫存的是MTS生產模式,更確切的說,我們需要準確的知道MTS生產模式下,產品的庫存上限和下限是多少。在現實生產運營中,多數企業通常不會采用嚴格的MTO模式,而是一種MTO和MTS混合的生產模式。 ![]() 因此,我們想要對成品進行庫存控制,或者說降低成品庫存量,需要做的第一點,就是要區分清楚,我們在生產某種產品時,到底是在按訂單生產,還是在做庫存備庫?有多少是在完成訂單的需求,多少是在備庫?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建立一個比較準確的庫存控制模型。 對于兩種生產訂單的區分,可以用以下標準進行判斷: 是否有明確的外部客戶需求?訂單有準確的客戶、需求產品、需求數量、交付時間等信息的,則此訂單為MTO模式;否則,如果訂單是由內部生產計劃人員提出的,或者沒有準確的需求數量的,或者沒有準確的交付時間的,那么都可以認為此訂單是MTS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