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順德區大良街道藍色海岸小區的業主們個個喜上眉梢,不少業主一手提著現金紅包,一手拎著沉甸甸的白燕大米,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原來,小區業委會向786戶業主派發了2024年的公共收益“大禮包”:每戶300元現金外加10斤優質白燕大米,分紅總額達到約30萬元!注意,這是該小區第5年給業主分紅了,累計分紅超180萬元! 看著業主群里曬出的紅包和米袋,不少鄰居們心里也泛起了嘀咕:這從天而降的福利,究竟從何而來?這錢,究竟是誰的? 01 每一分收益,皆來自我們共同的空間 其實,這筆讓業主們驚喜的公共收益,并非憑空而來,它就悄然蘊藏在我們日常居住環境的點滴之中,是全體業主共同資產在時間流轉中自然產生的價值回響。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公共區域帶來的“空間價值”: 廣告收益: 電梯轎廂里不斷變換的廣告畫面、小區出入口道閘上醒目的品牌標識、甚至小區宣傳欄里的商業告示,這些占據公共區域的廣告,其投放費用都構成公共收益的重要來源。 場地租賃收益: 快遞柜在小區安家落戶需支付占地費;運營商在樓頂安裝通訊基站需繳納租金;臨時商業活動借用小區廣場或空地同樣要付費。這些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都在默默為業主“創收”。 停車收益: 小區地面規劃的公共車位、訪客臨時停車收取的費用(扣除必要管理成本后),這部分收益也明確歸屬全體業主共有。 服務管理中的“合理回饋”: 物業用房的收益: 部分小區可能存在閑置的物業管理用房(需符合規劃用途),若將其對外出租,所得租金也納入公共收益范疇。 其他衍生收入: 如公共設施(如會所、游泳池)在滿足業主需求前提下,適度對外開放產生的凈收益;廢舊物品回收所得款項等。
公共收益,法律早已明定歸屬 這些看似零散的收入匯聚起來,就是一筆可觀的財富。那么,這筆財富的主人究竟是誰?答案清晰而有力:屬于全體業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二條白紙黑字地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屬于業主共有。”這明確無誤地宣告了公共收益的最終歸屬權——它姓“公”,屬于每一位業主。 佛山藍色海岸:一次充滿溫度的共有價值回歸 藍色海岸小區業委會此次的分紅行動,正是對法律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和溫暖詮釋。30萬元的公共收益,沒有在賬面上沉睡,也沒有被模糊處理,而是通過“300元現金+10斤白燕大米”這種看得見、摸得著、吃得香的形式,實實在在地回饋到了786戶業主手中。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物質分配,更是一次共有價值的回歸儀式。它清晰地告訴每一位業主:小區里那些被使用的公共空間、那些看似平常的公共資源,都在產生價值,而這些價值,最終應當惠及資源的主人——你們自己。 藍色海岸的成功案例,無疑為眾多小區點亮了一盞明燈。要讓公共收益真正成為業主的“福利源泉”,而非一筆糊涂賬,關鍵在于: 業委會的擔當與能力: 一個負責任、懂財務、敢作為的業委會是核心。他們需要代表業主積極主張權利,監督物業公司按時、足額移交公共收益,并管理好這筆資金。 物業公司的誠信與配合: 物業公司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主動、清晰地將公共收益單獨列賬,定期向業委會和全體業主公示收支明細,做到公開透明,經得起查詢和審計。 業主自身的權利意識: 業主不能做“甩手掌柜”。要主動關心小區的公共收益情況,積極參與業主大會,監督業委會和物業的工作,行使好自己的知情權、監督權和決策權。公共收益是大家的“蛋糕”,每一位業主都有權了解它的大小、如何分配。
03 從“房主”到“主人”:公共收益喚醒社區自治意識 佛山藍色海岸小區這袋沉甸甸的大米和實實在在的紅包,其價值遠超出物質本身。它是一堂生動的物權普法課,一次成功的社區自治實踐,更是一份飽含溫度的承諾——承諾每一位業主的共有權利都應當被看見、被尊重、被實現。小區公共收益的“蛋糕”就在那里,它本應屬于每一位業主。關鍵就在于,我們是否有決心、有智慧、有行動力去守護它、用好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