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性需求和價值交換的精準把握。很多人覺得談合作靠的是話術或資源,但在他眼里,所有商業關系本質上都是 人性需求的配對游戲 ——你能精準戳中對方的癢點,讓他覺得 跟你合作最劃算 ,這事就成了一半。 舉個例子:有次去談項目合作,對方負責人是個50多歲的資深從業者,前幾家供應商輪番上陣講規劃、秀案例,結果都被他以 再考慮考慮 打發了。老板帶我們去談時,一上來沒聊項目,先遞了盒對方老家的特產茶葉,笑著說:聽您助理說您愛喝這口,特意托人從老家帶的,比市面上賣的地道。對方眼睛一亮,當場拆開泡了茶,兩人從茶葉聊到老家風土,半小時后才切入正題。最后簽合同時,對方說了句:跟你們聊得舒服,感覺靠譜。當然這不是簽單的唯一因素,方案的落地性,老板的大氣魄力也有關系,這里說的重點是在破冰階段的方法。 這背后藏著老板的第一條心法:要帶情商做事,多做茍且紅利。先他每次見客戶前,都會通過朋友圈、行業報告、中間人打聽對方的喜好、痛點、近期關注點,并由此切入,破冰,總之就是要比競爭對手多做一步,多了解更多可以切入的信息。 他還擅長把 價值 包裝成 解決方案 。有個客戶抱怨現有供應商交貨慢,老板沒急著推銷我們的物流優勢,而是先問:交貨延遲對你們影響最大的環節是哪塊?對方說 會導致門店缺貨賠償 ,老板立刻算了筆賬:我們的倉儲中心離你最近的門店只有5公里,緊急訂單2小時達,按你每月3次缺貨算,每年能省80萬賠償,這還沒算品牌口碑損失。客戶當場算了算,第二天就簽了合同。人們不是需要產品,而是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案——你把價值翻譯成對方的 痛點解藥 ,合作就成了剛需。 更絕的是,老板懂得 反人性 談判:當對方漫天要價時,他不急著反駁,而是沉默30秒,盯著對方眼睛說:您比我更清楚,這個價位在市場上意味著什么。大多數人會因為尷尬或理虧主動松口;當對方猶豫不決時,他會突然說:這樣吧,我再給您加一個權益,但僅限今天簽約。利用 損失厭惡 心理,逼對方快速做決定。 這些年跟他見過無數場子,我發現真正的談判高手,都用這個模板: 看需求:大到對方公司的戰略缺口,小到決策者的個人偏好,甚至會議室里對方頻繁看表可能是急著接孩子,這些細節都是談判的支點; 算交換:把自己的資源拆成 核心價值+附加價值+情緒價值 ,比如合作不僅能帶來訂單,還能提供行業人脈對接,甚至讓對方在老板面前有面子,層層疊加讓對方無法拒絕。 現在我自己帶團隊談合作時,常想起老板說過的一句話:商業的本質是利他,而利他的前提是懂人——你連對方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憑什么讓人家跟你交換?那些看似輕松的 一拍即合 ,背后都是對價值交換的深度洞察。 下次再談項目時,別急著開口講PPT,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對方決策者最近最頭疼的事是什么? 2. 我們手里的哪張牌,能直接戳中他的痛點? 3. 除了錢,他還需要哪些 隱性價值 (比如安全感、成就感、人情往來)? 想清楚這三點,你會發現談判不再是 說服對方 ,而是 幫對方做一個最有利于他的選擇 ——當你成為對方的 最優解 ,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