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王蒙《我老了》 我老了,我感到幸運——有人少年夭折,有人壯年早逝,有人倒在老年門坎上,沒能活到退休。走過完整的人生路,享受上蒼賜予的天壽,經寒暑春秋,幸運眷顧了我。我感恩,我知足。 我老了,我感到自由——不再求升遷,不再需職稱。拋棄了奢望,減少了欲求。告別職場,卸下了工作。一切行動自己作主,擁有支配自己時間的自由。來來去去無約束,灑灑脫脫為自己活。 我老了,我感到輕松——人生圓滿了,任務完成了。是非功過只待后人評說。明白了一切,更明白了自己。幼稚的童話期過去了,神話的誘惑期也過去了。人生真相、世界真相,坦然面對,一清二楚。我由是更覺輕松。 我老了,我感到快樂——沒有了少年成長的煩惱,沒有了青年求學的艱辛,沒有了壯年工作的壓力,沒有了繁雜人事關系的紛擾。可以去高山看日出,可以去海岸觀波濤,可以去名園賞花卉,可以去僻林聽鳥叫…… 一、“幸運”:對生命長度的感恩 開篇“我老了,我感到幸運”即打破世俗對“老”的悲情預設。王蒙并未回避死亡的陰影,反而以對比手法強化“老”的珍貴:“有人少年夭折,有人壯年早逝,有人倒在老年門坎上,沒能活到退休。”通過列舉不同生命階段的“未完成”,他凸顯了“走過完整的人生路”的奢侈——從少年到暮年,從求學、工作到退休,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上蒼賜予的天壽”。 這種“幸運”不僅是時間維度的“活得長”,更是對生命完整性的確認。王蒙沒有沉溺于“老之將至”的焦慮,而是以“經寒暑春秋”的從容,將衰老視為生命歷程的自然終點。所謂“幸運”,本質上是對“活著”本身的感恩:當許多人因意外、疾病或時代動蕩未能走完人生常規路徑時,“我”的存在本身已是一種饋贈。這種感恩消解了“老”的悲劇性,賦予其“圓滿”的底色。 二、“自由”:對角色束縛的掙脫第二重體悟“自由”,指向社會關系與身份角色的剝離。王蒙以“不再求升遷,不再需職稱”“告別職場,卸下了工作”等具體場景,勾勒出老年群體從“社會工具”向“獨立個體”的回歸。 在傳統社會結構中,個體的價值常被綁定于職業、職稱、社會身份;而老年階段的最大特征,恰恰是這些外在標簽的失效。王蒙敏銳捕捉到這一轉變的意義:“一切行動自己作主,擁有支配自己時間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為自己活”——不再為他人的期待(如職場評價、子女需求)妥協,不再被社會的效率邏輯(如“退休即無用”)規訓。 值得注意的是,王蒙并未將“自由”抽象化,而是落實于日常細節:“來來去去無約束,灑灑脫脫為自己活”。這種“具體化的自由”,恰恰是老年生活最真實的解放——當社會角色退場,個體終于能直面生命本身,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 三、“輕松”:對生命真相的通透“輕松”一節,王蒙將視角從外部約束轉向內在心境的澄明。“人生圓滿了,任務完成了。是非功過只待后人評說”——這里的“任務”并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對自我生命歷程的完成度確認。少年時的“童話期”(對世界的單純想象)、青年時的“神話期”(對理想的過度投射),最終都被“人生真相、世界真相”的坦然所替代。 這種“明白”包含兩層:其一,是對生命有限性的接納。人終其一生都在對抗“未知”,但老年階段因接近終點,反而獲得了“看透”的視角——不再糾結于一時的得失,不再被虛妄的目標牽引;其二,是對自我的和解。“更明白了自己”意味著超越了年輕時的迷茫與擰巴,接納了自身的局限與真實。 王蒙用“幼稚”“神話”等詞形容過往階段,并非否定青春的價值,而是強調老年特有的“通透”:它是在經歷世事滄桑后的沉淀,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智慧。這種“輕松”,本質上是精神層面的卸負。 四、“快樂”:對生活細節的珍視如果說前三重體悟是宏觀的生命認知,“快樂”則落腳于具體的生活場景。“沒有了少年成長的煩惱,沒有了青年求學的艱辛,沒有了壯年工作的壓力,沒有了繁雜人事關系的紛擾”——王蒙以排比句式剝離了人生的負累,轉而聚焦老年特有的“可選擇性”:“可以去高山看日出,可以去海岸觀波濤,可以去名園賞花卉,可以去僻林聽鳥叫……” 這些場景看似尋常,卻暗含老年生活的哲學:當外在目標(如事業、地位)退居幕后,感官體驗與自然之美成為生命的主角。王蒙并未刻意渲染“老有所為”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看日出”“聽鳥叫”等微小的生命體驗,傳遞出“當下即美好”的生活態度。這種快樂,是歷經歲月淬煉后的“返璞歸真”——不再需要通過“征服世界”證明自己,只需在自然的細微處感受生命的鮮活。 五、超越個體:對“老年”價值的文化重構《我老了》的深層意義,在于對“老年”這一生命階段的重新定義。在當代社會,“老年”常與“衰退”“依賴”“無價值”等標簽綁定,但王蒙以自身的生命體驗打破了這種偏見:老年不是“生命的尾聲”,而是“另一種開始”——它賦予人審視生命的視角、支配時間的自由、接納真相的智慧,以及對生活細節的珍視能力。 這種視角的背后,是王蒙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或社會成就,而在于“活著”本身的豐富性。無論是少年的熱血、青年的奮斗,還是老年的從容,都是生命的不同形態,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結語:衰老作為生命的禮物《我老了》不是一篇悲嘆衰老的挽歌,而是一曲對生命的禮贊。王蒙以智者的姿態告訴我們:老年的“幸運”,在于它讓我們有機會完整地活過;老年的“自由”,在于它讓我們擺脫了世俗的枷鎖;老年的“輕松”,在于它讓我們看清了生命的真相;老年的“快樂”,在于它讓我們終于學會為自己而活。 在這個老齡化日益加劇的時代,王蒙的文字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慰藉,更是一種文化啟蒙——它提醒我們:衰老不是需要“對抗”的敵人,而是值得“珍惜”的禮物;老年不是“人生的下半場”,而是“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