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和日麗中,我穿越了魔鬼西方帶。(不過,這只是半程)德雷克海峽的“魔鬼航道”考驗烏茲懷亞到南極大陸的最短航線需穿越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這條連接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的海峽,因寬度達97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處超8000米),且處于南半球“咆哮西風帶”核心區,被稱為“地球上最狂暴的海域”。 - 風浪與顛簸:受環繞南極的西風環流影響,德雷克海峽常年盛行強風(風速常達10-20節,極端時超50節),配合狹窄海峽對氣流的“狹管效應”,海浪可高達8-12米(甚至20米以上的“瘋狗浪”)。船只在此區域會經歷劇烈搖晃(橫搖、縱搖、垂蕩疊加),普通乘客即使服用暈船藥也難以適應,部分人可能出現嚴重暈船反應(嘔吐、脫水)。
- 低溫與潮濕:海峽海域氣溫極低(夏季約2-8℃,冬季可降至-5℃以下),加上海浪飛濺形成的“鹽霧”,體感溫度更低。即使穿著防水保暖衣物,長時間暴露也可能導致失溫或凍傷。
船只與人員的極限挑戰前往南極的船只需滿足嚴格的國際標準(如IAATO規定),但即便如此,極端環境仍對硬件和人員構成考驗。 - 船只抗冰能力:南極海域要求船只具備“PC5級”抗冰等級(可在1.5米厚海冰中緩慢破冰),部分小型探險船僅為“PC6級”(需避開厚冰區)。若誤入未探明的厚冰區,船體可能被擠壓變形,甚至喪失動力。
- 動力與續航:德雷克海峽至南極半島約1000公里,需航行2-3天(視航速)。若遭遇持續逆風或繞行冰區,航程可能延長至5天以上,對燃油、淡水和食品儲備提出極高要求(單艘200人規模的船僅需每日消耗約2噸燃油、500升淡水)。
- 人員健康風險:除暈船外,長時間海上航行易引發“航海暈動癥”并發癥(如頭痛、眩暈);低溫環境可能導致肌肉僵硬、操作失誤;南極紫外線強度因冰雪反射(反照率超80%)是常規環境的2-3倍,未防護皮膚15分鐘即可曬傷。
時間窗口的“不可控性”盡管南極旅游季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夏季,氣溫相對溫和,白晝時間長),但具體航次仍受天氣影響。例如: - 若出發時遇強風暴(概率約30%),船只可能被迫滯留烏茲懷亞港等待2-5天;
- 抵達南極后,若遭遇持續強風(如“ katabatic下降風”,風速超100公里/小時),登陸活動可能取消或縮短;
- 冬季(4-10月)南極被極夜籠罩,氣溫低至-50℃,海冰覆蓋90%海域,僅少數破冰船可冒險進入,但風險極高(目前商業航行基本避開此季節)。
下面從個人體感出發,聊聊對這次的來回穿越德雷克海峽。從烏斯懷亞出發的傍晚,在船頭留影了一張。氣溫應該在五六度左右,從溫暖的船艙內出來短暫的在戶外停留短褲也能扛一會。視頻記錄了第一天看到和感受到的德雷克海峽。從烏斯懷亞出發的前面航程基本都在峽灣內,所以沒有感受的明顯的風浪。但是,半夜,我是被晃醒的。我們的倉位在靠近船頭部分,感受到的上下晃蕩還是比較明顯的,你能感受到你的身體一會貌似要離開床的感覺,隨后又重壓到床上。站立起來這種晃動對人的影響會更大些。我的個體感受會有點暈,但還不至于到暈船的感覺。上船的時候,導游還是給大家都發了船上特供的暈船藥,據說比國內自己帶去的效果要好很多。不過暈船這事也因人而異,我的總體感覺還行,德雷克海峽的這二天還是能正常吃飯,沒事時候在酒吧喝喝酒。看地圖,從烏斯懷亞到南極半島最尖尖頭的地方也是好遠好遠了。所以,前面二天就是在這無盡的海洋上在大浪中航行。大家該吃飯吃飯,該喝酒喝酒,該暈船的暈船。。。。第二天有了點短暫的晴天,但下午卻迎來了更大的海浪。雖然比第一天更晃了一點,但感覺身體也更市適應了一些。這是從南極返回,經過德雷克海峽時的場景。 回來要經過德雷克海峽時心中還是有些糾結,即希望回去路上風和日麗,又希望能狂風巨浪。風和日麗必經行程會非常的舒坦,不用再經歷來時的顛簸。但又有些遺憾,沒能感受一把魔鬼西風帶的暴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