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呂望(姜姓,呂氏,名尚或望,字子牙)釣于渭濱(水邊)(狀后),西伯將畋[tián](打獵),筮[shì](占卜)之。其繇[zhòu](通“籀”,占卜的文辭)曰:“非熊非羆[pí],天遺(贈送)爾(你)師。”及(等到)畋得望,西伯再拜(拜兩次),望釣不輟(停止)。西伯拜不止,望箕踞[jī jù](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笑曰:“汝何為來哉?”(賓前)西伯曰:“殷政荒矣,生民(百姓)荼[tú](被殘害)矣,愚(我)將拯之,思(希望)得賢士。”望曰:“殷政自(自然)荒,生民自(自然)荼,胡(為什么)與(參與)于汝?汝胡(為什么)垢[gòu](使污濁)予?”西伯曰:“夫圣人不藏用(潛藏功用)以獨(獨自)善(使完美)于己,必盡智(竭盡智慧)以兼濟(救濟)萬物,豈(難道)無是(這樣)耶?”望曰:“夫(句首語氣詞)人與鳥獸昆蟲,共浮(漂浮)于天地中,一炁[qì] [注](元氣,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而已。猶(猶如)乎天下城郭屋舍,皆峙[zhì](聳立)于空虛(天地間)者也。盡(全都)壞(損壞)城郭屋舍,其空常(仍舊)空;若盡殺人及鳥獸昆蟲,其炁常炁。殷政何能荒耶?生民何謂荼耶?雖然(即使這樣),城郭屋舍已成(建成)不必壞,生民已形(實體,即生命)不必殺,予將拯之矣。”乃許(答應)西伯同載而歸。 太顛、閎[hóng]夭私(私下)于西伯曰:“公劉后稷(周部落首領)之積德累功,以及(一直)于王,王之德充(充沛)乎祖宗矣。今三分天下,王有(擁有)其二,亦可謂隆(興盛)矣。呂望漁者爾(通“耳”,罷了),王何謂下(居人之下;謙讓)之甚耶?” 西伯曰:“夫無為之德,包裹(包容)天地;有為之德,開物(開創萬物)成事(成就事業)。軒轅、陶唐之為(作為)天子也,以(憑借)有為之德,謁[yè](拜見)廣成子于崆峒[kōng tóng](狀后),叩(拜訪)許由于箕山(狀后),而不獲(收獲)其一顧(回頭看)。矧[shěn](何況)吾之德,未迨[dài](達到)乎軒、堯,而卑(輕視)無為之德乎?”太顛、閎夭曰:“如(按照)王之說,望固(本來)無為之德也,何謂從(跟從)王之有為耶?”西伯曰:“天地無為也,日月星辰,運(運行)于晝夜(狀后),雨露霜雪,零(飄落)于秋冬(狀后),江河流而不息(停息),草木生而不止,故無為則能無滯(停滯、阻礙)。若滯于有為(被動句),則不能無為矣。” 呂望聞之,知西伯實(確實)于憂民,不利(以……為利)于得殷天下,于是乎卒(最終)與之興(興起)周焉。 (節選自《無能子·文王說第一》) 《無能子》是唐末道家哲學著作,作者姓名不詳,自號"無能子",約成書于光啟三年(887年)。全書現存明《正統道藏》三卷本,共三十四篇,系作者隱居反思唐末社會戰亂的思想成果。 該書以老莊思想為宗,批判君主專制制度違背自然規律,主張"炁"為萬物本源,否定人類社會等級差異。通過寓言對話形式,提出"圣人造名立事"導致社會失序,質疑儒家禮教對人性的束縛。融合道教服氣、坐忘修煉法門與佛教"無心"思想,強調生死自然之理,兼具儒家宿命論與平等觀念。其思想體系體現了唐末三教融合特征,反映了對封建秩序與小農理想的矛盾思考。 【注】炁:元氣,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 材料二: 非常之功(功業),必待非常之人。故文王訪姜尚而周興(興盛),昭王用樂毅而齊破(被打敗)。非常之人不常有,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然(然而)則行(推行)仁義,施(實施)教化,興(使興盛)國安(使安定)邦,輔政(輔助政務)強(使富強)民,非賢才者何?故尸子(尸佼[jiǎo],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曰:“人臣者,以進賢(舉薦賢才)為功(功勞);人主者,以用賢為功也。”然賢才,非人人視之以賢,必待善識者(善于識別人才的人)察之。而眾口鑠[shuò]金(眾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足能融化金屬。比喻輿論力量強大,眾說足以混淆是非和真偽),賢與不肖,故難辨之也。 (節選自《仕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