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闡發病機,辨證結合辨病:祝氏認為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消癉病證的范疇。其發病除與素體陰虧、稟賦不足的體質有關外,其致病因素是綜合性的,尤其以嗜啖酒醇、喜食膏腴和精神過度緊張三者居多。初起積熱傷陰,燥熱熾盛,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其病位在腎,因腎藏精、主水,為全身陰液之根本。祝氏臨床觀察,絕大多數2型糖尿患者具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不耐勞累,易患感冒,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質淡暗,脈虛無力的氣虛見證。推究其理,或因陰虛日久,無以化氣;或因脾虛不運,水谷精微直趨膀胱,隨尿液滲漏于外,既傷陰津,又耗元氣,造成氣陰兩傷、脾腎俱虧的病理變化。若治療、調攝失宜,隨病程之延續,則陰損及陽,氣虛血瘀,終致陰陽俱損,五臟受累。 目前多數醫家臨床仍按消渴對本病進行辨治。祝氏強調既要明確中醫的證,又要明確西醫的病,患者雖有三消癥狀,但血糖、尿糖檢查正常者,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如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疾病;亦有已確診為糖尿病而無三消表現者,如老年性糖尿病、隱性糖尿病,往往于健康體查或出現合并癥就診時才被發現,所以糖尿病屬于消渴病范疇但不等同于消渴病,二者不能混淆,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祝氏診治糖尿病,倡中西醫結合,在運用傳統望、聞、問、切等宏觀辨證方法的同時,常結合血糖、尿糖、酮體、血液流變學測定等微觀檢查指標,綜合分析,有利于進行辨證分型,增強遣方用藥的針對性。在治療過程中對上述各項實驗室指標定期復查,能判斷病情的進退趨勢,一俟主觀癥狀消除,血糖、尿糖檢查仍然偏高,則重用經藥理研究證實有降糖作用的中藥,側重于辨病治療。 (2)自出機杼,首創活血化瘀:祝氏通過研究發現,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合并有慢性血管、神經病變時或者長期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者常常伴有血瘀表現,諸如肢體疼痛、麻木,皮膚青紫,心前區疼痛,痛處固定不移,面部晦暗,半身不遂,婦女閉經或經量稀少,黑紫血塊,舌質淡暗,舌邊有瘀斑或瘀點,舌下絡脈青紫、怒張等,祝氏最先提出采用活血化瘀法,開創治療糖尿病的新途徑。 現代病理解剖發現,部分糖尿病患者胰腺血管存在著閉塞不通現象。約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腦血管并發癥,由于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再加上血液流變性異常,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性增強,造成血流緩慢,血液瘀滯,血栓形成和微循環障礙,均說明糖尿病血瘀證是有其病理生理學基礎的。 祝氏認為,糖尿病血瘀證主要是由氣陰兩虛所致。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緩慢澀滯,而成瘀血,即所謂“氣虛濁留”;陰虛火旺,煎熬津液,津虧液少則血液粘稠亦可成瘀,即所謂“陰虛血滯”。瘀血形成后又可阻滯氣機,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現多種并發癥;瘀阻于心脈可致胸痹心痛;瘀阻于腦絡則成中風偏枯,瘀阻于肢體則麻木、刺痛,甚至脫疽;瘀阻于目絡,可致視瞻昏渺,瘀阻于腎絡則尿閉水腫。 (3)對藥組方,重在培補脾腎:祝氏通過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系統總結了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他提出傳統的三消辨證分型法不適于糖尿病情,主張用陰陽、臟腑、氣血辨證全參,將本病分為5型進行辨證論治: ①氣陰兩虛型:治宜益氣養陰,兼予活血,方用自擬降糖對藥方:生黃芪、大生地黃、蒼術、玄參、葛根、丹參。 ②陰虛火旺型:治宜滋陰降火,方用一貫煎加味:北沙參、麥門冬、枸杞子、生地黃、當歸、川楝子、黃芩、黃連。 ③燥熱入血型:治宜清熱涼血,兼予益氣養陰,方用溫清飲加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子、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生黃芪、蒼術、玄參。 ④陰陽俱虛型:治宜溫陽育陰,益氣生津,方用桂附地黃湯加味:炮附子片、肉桂、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生黃芪、蒼術、玄參。 ⑤瘀血阻絡型:治宜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方用自擬降糖活血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藥、川芎、丹參、葛根、蒼術、玄參、生地黃、生黃芪。 由于陰陽互根,氣血相關,陰可及陽,陽可及陰,氣病延血,血病礙氣。臨床所見糖尿病單純、簡單的類型少,交錯復合的類型多,所以辨證分為5型并不是絕對的,尤其是氣陰兩傷、脈絡瘀阻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故祝氏常把降糖對藥方作為基本方加減化裁。 降糖對藥方由生黃芪30g,生地黃30g,蒼術15g,玄參30g,丹參30g,葛根10g共3組對藥構成。方中生黃芪配生地黃降尿糖,是取黃芪的補中益氣、升陽、固腠理與生地黃的滋陰涼血、補腎固精之作用,防止飲食精微漏泄,使尿糖轉為陰性。蒼術配玄參降血糖系施今墨先生之經驗。上述兩組對藥,黃芪益氣,生地黃養陰;黃芪、蒼術補氣健脾;生地黃、玄參滋陰固腎,總以脾腎為重點,從先后天兩臟入手扶正培本,降低血糖、尿糖。葛根配丹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降低血糖為祝氏研究所得。糖尿病患者多瘀,血液呈濃、粘、聚狀態,流動不暢,葛根伍用丹參生津止渴,通脈活血,使氣血流暢,提高降糖療效。3組對藥相伍,益氣養陰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標,標本兼顧,經藥理研究證實均有降低血糖之功效。 祝氏應用本方,每根據病情不同,加減用藥,如尿糖不降加天花粉 20g,烏梅10g;血糖不降加白虎加人參湯;饑餓感明顯加玉竹15g,熟地黃30g;烘熱陣作加黃芩10g,黃連5g;上身燥熱,下肢發涼加黃連5g,桂枝10g;尿酮體陽性加黃芩10g,黃連5g,茯苓15g;皮膚瘙癢加白蒺藜10g,地膚子15g;下身瘙癢加知母10g,遠志10g;失眠加女貞子10g,雞血藤10g;大便溏薄去生地黃,加熟地黃30g,白術 15g;陽痿不舉加仙茅10g,淫羊藿10g,肉蓯蓉15g,甚或加大蜈蚣2條;腰痛加川續斷15g,桑寄生 20g,枸杞子10g;兩膝酸軟無力加千年健15g,金毛狗脊15g。患者若經湯藥治療數月,達到空腹血糖基本正常,24小時尿糖陰性時,則改配水丸長期服用。 祝氏強調,使用活血化瘀法必須辨證,氣血相關,不可分離。氣虛血瘀則益氣活血;氣滯血瘀宜行氣活血;陰虛血瘀則養陰活血。如祝氏治糖尿病并發中風偏癱常用補陽還五湯加味,并發高血壓常用血府逐瘀湯加味,合并肝硬化、肝脾腫大常用膈下逐瘀湯加味等,皆不脫離辨證論治的原則。 (4)標本兼顧,探索合并癥的防治:祝氏認為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癥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氣陰兩傷、脾腎陽虛、陰陽兩虛為本;瘀血阻絡、痰濁不化、水濕不運等為標。治療宜標本兼顧,常用降糖對藥方化裁治之: 合并心血管病變,癥見胸悶刺痛,心悸氣短者加冠心Ⅱ1號方(川芎,丹參,赤芍藥,紅花,羌活或生脈散加石菖蒲10g,郁金10g,羌活10g,菊花1g。 合并腦血管病變,癥見半身不遂,舌謇語澀者,證屬氣虛血瘀加補陽還五湯;氣滯血瘀加血府逐瘀湯,再加生蒲黃、白術、豨薟草、雞血藤等通絡之品。 合并糖尿病腎病,多為脾腎不足,陰陽兩虛,挾有瘀血。蛋白尿重者用生黃芪50g,再加懷山藥10g,益母草30g,川續斷15g,白花蛇舌草30g;鏡下血尿者加生荷葉10g,生側柏葉10g,生艾葉10g,生地榆30g;肢腫尿少者加車前草30g,旱蓮草15g,川萆薢15g,石韋15g,防己10g,茯苓 20g。 合并下肢閉塞性脈管炎,癥見患肢脹痛,皮色及趾甲青紫,末梢發涼者加紫蘇木10g,劉寄奴10g,雞血藤30g,地龍 10g,紅花10g,桂枝10g,當歸15g。 合并視網膜病變,視物模糊,視力下降者加川芎 10g,白芷10g,菊花10g,青葙子10g,谷精草10g,草決明30g;眼底出血加茺蔚子10g,大、小薊各15g,或云南白藥每服1/8瓶,每日2次。 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癥見肢體麻木、刺痛或灼痛,四末不溫者,以自擬四藤一仙湯(雞血藤30g,鉤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威靈仙10g)加豨薟草 20g,桑枝30g,木瓜10g。 合并糖尿病性腹瀉,癥見大便溏瀉,腹脹腸鳴、喜溫喜按者用熟地黃易生地黃,再加紫蘇梗10g,藿香梗10g,白芷10g,生薏苡仁30g,訶子肉10g,肉豆蔻10g,健脾行氣,燥濕止瀉。 (王耀獻 楊濱 彭世橋 藍青強)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
來自: 新用戶53215612 > 《糖尿病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