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園,古代紹興八大名園之一,因位于紹興城內的府山西麓而得名。府山舊稱臥龍山,嘉泰《會稽志》中記載:“山之南,亙東西鑒湖也。山之北,連屬江與海也。周連數里,盤屈于江湖上,狀臥龍也。龍之腹,府宅也,龍之口,府東門也。龍之尾,西園也。” ![]() 西園始建于五代時期,當時吳越王錢镠在臨安建吳越國,以越州(紹興)為東府,在此穿渠引水,營建園林,為后宮游樂之地。后錢镠之孫錢弘倧讓位其弟,遷居越州,整治園圃,使得西園馳名吳越。據《吳越備史》:“王筑宮室,治園圃,花卉山石,池塘亭苑,奉廢王日娛悅之。” ![]() 西園,作為吳越國的皇家園林,在歷史上曾有過非凡的繁華和輝煌,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所有的光芒漸漸黯淡,昔日的后宮林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淹沒在民居和雜草之中。2000年,紹興進行河道整治疏浚,根據宋代園林風格重建西院。 ![]() 踏進西園,正對大門是一處以梅、竹、石組成的園林小品,背景為徽州三絕之一的磚雕照壁,照壁上刻有“五代勝跡”四字。梅、竹、石題材是中國園林美學中常見的布景,也是中國畫中常用的構圖元素,這一園林小品既符合竹、梅的生態習性又符合美學原理。 ![]() 信步走進園林小品右側的月洞門,都市的喧囂和現代的浮躁便全部被關在了園門外,“歷史”這個抽象的概念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抬眼望去,不論是腳下的青石、花草樹木,還是房屋的白墻黛瓦、構件陳設,無不展現其古樸形象。 ![]() 史載,西園盛于宋,而廢于元。嘉泰《會稽志》記載,北宋景祐三年,越州知州蔣堂在園內修建曲水閣,聚文人于園中,以賡續書圣與眾賢水邊宴飲的曲水流觴雅事。蔣堂頻頻賦詩:“西園昔日多游從,回流屢泛卮酒空”、“一派西園曲水聲,水邊終日會冠纓。” ![]() 北宋時期,西園為州郡官府管理的“郡圃”,類似于今天的城市公園。北宋慶歷二年,工部郎中向傳式于園中增添淥波亭。北宋皇祐五年,王逵以尚書工部郎中遷淮南轉運使,知越州浙東兵馬鈐轄,西園開始向尋常百姓開放,園中主水景由此得名“王公池”。 ![]() 北宋嘉祐八年,西園更成為詩人薈萃之地,西園詩酒宴吟之風盛行。南宋時期,西園達到了極盛,除原有的亭臺樓閣外,還新建了許多亭臺建筑。直至元代,西園的繁盛便不復存在,僅王公池尚在。園雖頹圮,但景色優美,成為越中文人吟詠結社賦詩之處。 ![]() 西園的重建依據了宋代園林的布局,占地面積2.69萬平方米。以王公池為中心,亭臺樓閣繞池構筑,飛蓋堂、望湖樓、漾月堂等主要建筑仍復舊名。古代的園林布局與現代的建筑特色相結合,使整個園子融合了現代美與古典美,為歷史文化名城再添人文景觀。 ![]() 飛蓋堂,為重建的廡殿式飛檐翹角建筑。元代詩人楊維楨為紀念陸游,在西園故址飛蓋堂結廬創建“龍山詩巢”,直到近代戰事頻起,社會動蕩,龍山詩巢活動才停止,屋舍也傾倒不存。2000年,西園重建時,在原址重建飛蓋堂,作為西園舉辦臨時展覽使用。 ![]() 飛蓋堂左側為觀景長廊,在江南園林中,長廊是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體現了造園者高度的技巧性和藝術性。如果把園林比作一張綠色的樹葉,那么長廊就是連接各個景點的脈絡,正是它們之間的巧妙融合,使得園林成為美的整體。 ![]() 望湖樓為單檐雙層歇山頂,青瓦屋面的兩層樓閣,是西園內最高的建筑。臨水一側檐下懸有“園柳變鳴禽”匾額,此句出自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意為池塘邊逐漸萌生了青草,柳林里增添了婉轉啼鳴的水禽。 ![]() 西園面積雖然不大,但園內建筑非常有特色,亭臺樓閣布置的恰到好處,以湖為中心,一共四樓六亭,有趣的是左右兩邊的樓和亭數量相等,且分布對稱。無論是站在哪邊的亭子或是樓臺,一眼望去,都可以看到對面的亭子或者樓臺。 ![]() 王公池邊有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亭子以四季命名:春榮、夏蔭、秋芳、冬瑞。四亭依據觀賞風景的不同而建,每座亭都有其相應的對聯,意指“春覺水暖、夏聽竹風、秋聞菊香、冬看梅開”。歷史上,這四座亭子是南宋右丞相史浩受命知紹興時所建。 ![]() 漾月堂是古代文人墨客夜賞明月、飲酒誦詩的場所。灰瓦白墻,朱紅色的大門兩側楹聯書“黎蒼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門樓墻壁有精致的雕花,屋頂的雕花更為精致美麗。重建西園時,漾月堂也得以復建,曾一度被辟為展廳。 ![]() 漾月堂前建有寬敞的臨水平臺,這里是觀賞西園景色的視野最佳處,若于堂前臨水平臺歇腳片刻,可見南岸的飛蓋堂、夏蔭亭、望湖樓相鄰而立,高低錯落。清澈的池水和水中的倒影,仿佛讓人輕松忘卻人世間的煩惱和心中的憂愁。 ![]() 西園北部是復建的龍山詩巢,與漾月堂隔水相望。元代時,詩人楊維楨在西園舊址結社“龍山詩巢”,后人立賀知章、秦系、方干、陸游、楊維楨、徐渭六位詩人塑像,每逢陸游、徐渭生日設壇祭拜,并聚會賦詩。復建后的龍山詩巢,已成為紹興詩歌團體交流活動的場所。 ![]() 西園內有兩座唯美的石橋,月印橋位于飛蓋堂后,橋型為中國傳統的單孔石拱橋。月印橋在建造中融入美學思想及景觀設計理念,橋欄柱頂雕有圓形月亮,縷空的橋欄板上雕有浮云圖案,使月印橋既有自身韻味,又與園林景觀相得益彰。 ![]() 另一座橋位于飛蓋堂后方,為連接池中小島的單孔石平橋,走過小橋便是圓形的夏蔭亭。這座風格式樣較為少見的石橋,其橋欄為敦實的石塊堆砌而成,而這些組成橋欄的石塊被雕成荷花與荷葉狀,踏上石階來到橋上,猶如走入一片荷塘之中。 ![]() 江南園林,亭臺水榭,自然少不了山石的點綴。流杯巖,是西園內一處用不同大小的太湖石堆疊而成的假山,為北宋景祐三年,越州知州蔣堂所造之景。流杯巖結構緊湊,錯落嶙峋,游人可穿梭其中,盡得玲瓏趣味。 ![]() 西園東側圍墻下,一條宛如飄帶的纖道平鋪水中,與流杯巖相連,蜿蜒伸向春榮亭。若坐于亭中觀景,對岸池邊柳條拂水,倒影疊疊,點綴著園景。若從對岸觀望春榮亭,府山一角倒映入池,移山入湖,襯托出樓臺別樣景色。 ![]() 西園內,隨處可見蒼翠的竹影,可聞清竹的淡香。竹子符合園林造景自然、純樸的風格,是古往今來園林中很好的綠化植物。以竹造園,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還是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都能組成如詩如畫的美景,蒼翠的竹林賦予了西園別樣的氣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