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劉邦顯然是不知情的。 首先,劉邦沒有動機殺韓信,如果劉邦真想殺韓信,在云夢澤就殺了,何必還要把韓信貶為淮陰侯,讓他活著在京城造反嗎? 此時的韓信沒有一兵一卒,就是沒有牙齒的老虎,根本威脅不到劉邦,劉邦有能力也有權力制衡韓信,但呂后就不一樣了,呂后沒有信心也沒能手段能制衡這些開國功臣。 呂后在劉邦去世后,密不發喪,準備誅殺天下所有功臣,這是一件冒險而且瘋狂的事。
劉邦去世后,呂后和審食其商量說: 將領們和皇帝都是平民出身,現在他們北面稱臣,常常心里不滿,如今要侍奉年輕的皇帝,恐怕會更不高興,不把他們全部滅族,天下不會安定。 呂后說這個話是為她的兒子皇位穩定而考慮的,認為這些功臣是自己兒子的威脅,想誅盡功臣,這說明呂后沒有手段去制衡這些功臣,只能靠殺而來解決問題。 有人把這話告訴了酈將軍,酈將軍跟審食其說: 我聽說皇帝已經駕崩,四天不發喪,想誅殺將領們。如果真是這樣,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率領10萬士兵駐守滎陽,樊噲、周勃率領20萬士兵平定燕、代,他們要是聽到皇帝駕崩,將領們都被殺了,一定會聯合進軍攻打關中。大臣在內部叛亂,諸侯在外面造反,天下滅亡就指日可待了。 審食其把這話告訴了呂后,呂后就不敢殺功臣了,于是大赦天下。 呂后不敢殺所有的功臣,不代表她不敢殺個別的功臣,呂后的這一想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劉邦在臨死前甚至想更換太子,讓呂后更加不有安全感。 從呂后的一生來看,她是能干出極端瘋狂的事來,韓信、彭越皆因為呂后而死,這并不是劉邦授意的,而是呂后為自己考慮的。 呂后和劉邦并不是完全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雙方有繼承人之爭、皇權與外戚沖突、太后與皇子沖突等諸多矛盾存在。 其次,劉邦沒有作案時間,劉邦在外地平定陳豨的叛亂,在出發前,劉邦準備讓韓信跟他一起出征,但韓信不去。 劉邦一生雖然殺了很多功臣,但無一例外是功臣先發兵反叛,劉邦后率軍平定的。 諸侯王中第一個反叛的是燕王臧荼,然后劉邦率軍平叛。
燕國國相溫疥告發臧荼謀反,然后臧荼就反了,劉邦能不平叛嗎? 韓王信是被劉邦遷封到邊境地區,以對付匈奴,結果韓王信打不過匈奴,暗中與匈奴議和,劉邦懷疑韓王信,派人責備他,然后韓王信就反了,劉邦同樣只能率軍平叛。淮南王英布也是反叛在先,劉邦平定在后。 凡是主動起兵叛亂的諸侯王,最后都被誅殺,比如臧荼、英布,沒有謀反的諸侯王,就活了下來,比如吳芮,只有彭越和韓信被呂后害死。 除了諸侯王之外,西漢一百多個列侯,無一例外地活了下來,劉邦不是嗜殺的人,也不是喜歡殺功臣的人,諸侯都造反了,能不殺嗎? 司馬遷在史書中劉邦的評價是:
他待人寬厚仁慈,喜歡施舍,心胸開闊,常常有著遠大的志向,不從事普通百姓的生產勞作。 雍齒是劉邦最恨的人,但劉邦也沒有殺他。 劉邦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他是怎么樣的皇帝,周昌說:陛下是夏桀、商紂一樣的君主。 劉邦聽了哈哈大笑,毫不在乎,要是有人敢這樣對漢武帝或者秦始皇說,你猜這個人還能活嗎?這是劉邦的豁達大度,這樣一個人怎么可能亂殺無辜。 最后,史書記載得非常清楚,韓信是準備謀反而被殺的。
陳豨與韓信早有勾結,陳豨謀反,韓信裝病,劉邦平叛,這就是計劃好的事,韓信的思路就是陳豨在外叛亂,韓信在內舉兵,里應外合,消滅劉邦與呂后。 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 韓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誅殺了韓信三族。 呂后殺韓信是立即執行,沒有經過有司審判,直接就地斬殺,根本沒有與劉邦商議,這說明事情非常緊急,這是呂后的借口。 呂后殺彭越的時候,沒有借口,只能騙彭越,然后不斷在劉邦面前說壞話,最終才殺死彭越,劉邦都放過彭越,但呂后不肯。 彭越之死,總不能說是劉邦授意的吧?這就是呂后的主意,韓信也是一樣,呂后借口韓信謀反,直接當場誅殺,這個理由合適,劉邦也沒有辦法。 呂后殺韓信是為她兒子的皇位考慮的,蕭何殺韓信是為了大漢江山考慮的,同時也是為了自己洗清猜忌,至于劉邦,他對韓信則是一種復雜的感情。 劉邦聽說韓信被殺之后,表情是:且喜且憐之。 既高興又憐憫他,高興的是韓信這個威脅不存在,憐憫的是大漢又少了一個人才,對于劉邦來說,他有能力駕驅人才,采取的措施是讓人才為自己所用,呂后則不同,她沒有駕驅人才的手段與能力,只能采取殺的辦法。 有人認為韓信被殺,是不愿意支持呂后,這完全是沒有根據的猜測,呂后與劉邦雖然有矛盾,但在對待來自大臣的威脅時,則是同一戰線,只是手段不同。 呂后與劉邦雖然存在繼承人之爭,但雙方關系并沒有完全破裂,畢竟呂后的兒子也是劉邦的兒子,但劉邦的兒子不一定是呂后的兒子,呂后集團阻止了劉邦更換繼承人。 張良在繼承人之爭中,也是支持呂后的,但你不能說張良是呂后一伙的,張良是持中立的態度,蕭何明面上是站在呂后一邊的,實際上是支持劉邦,功臣集團中也就是樊噲和呂后哥哥及后人是呂后一伙的, 畢竟都是外戚。 至于韓信被殺,與繼承人沒有關系,單純就是呂后忌憚韓信,韓信當時很年輕,會威脅到自己兒子的皇位,所以才會自做主張殺了韓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