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料'這四個字,就像道無形的門檻,不知絆住了多少孩子和家長的心。其實呀,這'料'真的不是玄學,它就藏在孩子日常的鮮活表現里。四點特質,你看準了,心里基本就有數了。 ![]() 一、坐得住,屁股粘得住椅子 坐姿穩不穩當,可不光是禮貌問題。攤開書本,小手能穩穩按住書頁,眼神能持續鎖定文字或圖畫,不輕易被窗外飛鳥或隔壁的聲響勾走魂兒,這就對了!這種穩定不是靠約束逼出來的,而是興趣扎根的表現——內在的專注力如同小磁石,把孩子的身心吸附在眼前的學習內容上。 若孩子學習時如坐針氈,眼神四處游移,手指無處安放心神浮躁,那吸收知識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靜心沉潛,方能品得書味芬芳。 二、好奇心強,腦袋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 '媽媽,影子為什么會跟著我走?''爸爸,小鳥冬天怎么不怕冷?'...這些追問不休的孩子,腦袋里仿佛藏著個永不停歇的小馬達。他們不僅愛追問,還喜歡把觀察付諸實踐——親手捏捏面團感知發酵的溫度變化,蹲在路邊細看螞蟻如何協作搬運食物。這份旺盛的探究欲,正是驅動學習永不枯竭的內在燃料。 學習最怕'無感'。對書本知識冷漠,對周遭世界麻木,缺乏主動觸摸、提問的熱情之火,再好的'料'也難被點化成才學。 ![]() 三、會總結,腦袋里自帶小篩子 課堂結束,你能清晰復述老師講述的故事要點;玩了一整天游戲,你還能有條理地告訴媽媽'我們玩了什么、誰贏了、特別好玩的地方在哪里'。這種神奇的能力,就是把零散信息提煉成精華的智慧篩子。 與之相反,有些孩子經歷豐富卻如流水無痕,問他課堂學了什么、故事講了啥,只能模糊應答'嗯...不知道''好像...有恐龍吧',仿佛信息不曾經過腦海。這種吸收阻塞,往往令學習事倍功半。 四、扛得住壓,摔倒了能拍拍灰站起來 寫字寫歪了,默默擦掉重寫不發脾氣;題目卡殼了,能穩住心神再讀兩遍甚至請教他人;考試不如意,擦擦眼淚就開始復盤錯題...'再試試'三個字,是這類孩子的堅強鎧甲。 學習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若作業稍不順心就摔筆哭鬧,一兩道難題便能引發情緒風暴,這種脆弱的心態如同薄冰,難以承受未來學習重壓的考驗。 成績單上的分數、名次,不過是孩子某個階段學習狀態的表征。真正決定學習之路能走多遠、多深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顯露的素養根基——專注的根系、好奇的萌芽、提煉的智慧、抗壓的韌性。 ![]() 每個孩子都是等待破土的種子。與其過早焦慮于'料'的成色,不如耐心觀察、悉心養護這些內在品質:當專注的根扎得深,好奇的葉向陽生,總結的枝干日益挺拔,抗壓的樹皮愈發堅韌——學業之樹自然枝繁葉茂。 靜待花開,也需讀懂土壤蘊藏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