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花丹是藍雪科藍雪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傳統醫藥典籍中,它被稱為“藍雪花“或"白雪花”,因其潔白如雪的花朵而得名。這種看似普通的植物,卻蘊含著令人驚嘆的藥用價值。 作為藥學工作者,我們特別關注白花丹的藥用部位。其根和全草均可入藥,但根部藥效更為顯著。現代研究表明,白花丹含有萘醌類化合物、黃酮類、酚類等多種活性成分,其中白花丹素是最具藥理活性的成分之一。 白花丹為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莖直立或攀援,多分枝,具細縱棱。莖節常膨大,幼枝綠色,老枝木質化,表面常帶紫紅色。單葉互生,葉片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長4-10 cm,寬2-5 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兩面無毛或疏被腺毛;葉柄短,基部常抱莖。穗狀或圓錐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密集。花冠高腳碟狀,白色,花冠筒細長(約2-3 cm),裂片5枚,展開。花萼管狀,密被腺毛,具5棱,腺毛分泌黏液(接觸有黏手感)。蒴果膜質,長圓形,包裹于宿存花萼內。種子黑褐色,具棱角。 ![]() 白花丹來源 本品為藍雪科藍雪屬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性味歸經 辛、苦、有毒,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散瘀消腫、解毒殺蟲等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癤腫毒、皮膚瘙癢等癥。 用法用量 鮮品外用5-10g,干品煎服1-3g 臨床應用價值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記載白花丹“主諸毒,消癰腫"。傳統中醫常用它來治療蛇蟲咬傷、癰腫瘡毒等癥。現代藥學研究表明,白花丹含有白花丹素、黃酮類、三萜類等多種活性成分。 藥理作用抗菌消炎作用 抗菌消炎是白花丹最突出的功效。實驗證明,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都有顯著抑制作用。在傳統用法中,白花丹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疾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抗炎鎮痛效果確實顯著,這與其抑制炎癥因子釋放、阻斷疼痛信號傳導等機制密切相關。 抗腫瘤作用 在臨床應用中,白花丹展現出多靶點、多途徑的治療特點。其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抗菌、抗腫瘤等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白花丹在抗腫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實驗數據顯示,白花丹素能通過多種機制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阻滯細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等。其對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種癌細胞系均表現出抑制作用,且對正常細胞的毒性較低。 抗肝損傷和肝纖維化作用 多項研究顯示白花丹水煎液對四氯化碳所致的急、慢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不同劑量白花丹水煎液能顯著降低血中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的活性和小鼠肝指數。通過NB4細胞體外觀察白花丹醌對細胞殖及凋亡的影響,顯示白花丹醌能夠抑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細胞系NB4的增殖、誘導細胞亡及阻細胞周期進程,其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抗氧化作用 白花丹提取物對單線態氧自由基混合自由基、香煙煙氣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別是53.3%、59.1%26.0%,白花丹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性能力,且抗氧化能力與其質量濃度呈正相關。 升高血糖作用 白花丹乙醇提取物可以升高血糖,對血液中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脫氫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使糖原分解能力下降,減少糖原分解旁路,降低外周對糖的利用率,導致血糖升高。 中樞神經興奮作用 白花丹根50%乙醇提取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結果實驗組大鼠紋狀體內的DA和HVA水平顯著升高,10mgkg劑量組的DA和HVA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組,20.30mg/kg劑量組動物的DA和HVA水平雖有下降,但仍高于對照組,運動能力與紋狀體內DA水平有逆向相關性,這可能是提取物中化合物在高濃度時調節了它們對紋狀體DA系統的作用所致。 殺螨作用 白花丹具有明顯的殺螨和殺卵作用,經薄層層析和GC-MS檢測結果,其殺螨主要活性成分為白花丹素。 成藥例證驅白巴布期片 補骨脂、驅蟲斑鳩菊、高良姜、盒果藤、白花丹組成,具有理血、通脈的功效,用于治療白癜風??。 平潰加瓦日西麥爾瓦依特蜜膏 珍珠、肉桂、肉豆蔻衣、干姜、阿納其根、歐矢車菊根、草果、乳香、大葉補血草、郁金、印度多榔菊根、酥油、芹菜子、白花丹、肉桂子、肉豆蔻組成,具有健脾溫胃的功效,用于治療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腹瀉、食欲不振、習慣性流產等 強力瑪得土力阿亞特蜜膏 干姜、胡椒、蓽茇、肉桂、余甘子、毛訶子肉、白花丹、防己、中亞白及、奶桃、白皮松子仁、洋甘菊、洋甘菊子、葡萄干流浸膏組成,具有益腎、補腦、強身、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癡呆舌重、牙齒松動、腰酸陽痿、偏癱、關節骨痛等??。 丹綠補腎膠囊 白花丹、綠包藤、射干、胡椒、干姜組成, 補腎、滋陰壯陽。用于陰陽兩虛所致陽痿遺精,腰膝酸軟,身體乏力。 注意事項《本草綱目》 “其性烈,不可多用,外用亦須謹慎,久敷令人皮膚潰爛”; 《生草藥性備要》 “不宜近眼,恐傷睛。孕婦忌之”; 《嶺南采藥錄》 “白花丹,性猛,外用治癬,敷之過久則起泡。內服須配蜜糖以制其毒,獨用傷人臟腑”; 《中藥大辭典》 "本品有毒,內服宜慎。孕婦禁服。外用過量可引起皮膚紅腫、水皰甚至潰爛";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毛樂靜 審稿專家: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任藥師 張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