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愛學習,沒有內驅力?
這是很多小學生、初中生家長的共同呼聲。但今天,我們不妨反過來問一句: > 一個從小就活潑好奇、對世界充滿探索欲的孩子,怎么一步步變成了你口中的'不愛學、沒動力’的模樣? ![]() 孩子不是“天生懶”,他只是“學會了放棄”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現實中,很多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學會了用“應付”代替“思考”,用“被動”代替“主動”。 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合作的“教育結構性問題”。 比如:
孩子并不討厭“學習”本身,而是討厭“在被逼著學、總是失敗”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羞辱和無力。 ![]() 父母太“能干”,孩子就不會有機會“努力” 我們總想幫孩子規避風險,但卻不知: > 當你替他安排好了時間表,報好了補習班,幫他背下了重點、改好了作文,你也“順手剝奪”了他找到動力的可能。 內驅力的本質是什么?是“我想搞懂”、“我想做到”、“我想證明自己可以”。 但現在孩子腦子里想的不是“我想學好”,而是:
你越“拼命負責”,他就越“學會依賴”,甚至——開始討厭你。 ![]() 真正有動力的孩子,背后都有“低干預+高連接”的父母 孩子的內驅力,從來不是靠逼出來的,而是: > 在被信任中建立自主感、在自由探索中找到成就感、在有效陪伴中感受安全感。 我們應該慢慢學會三件事:
![]() “孩子一點自覺性都沒有?”其實,是你做得太多了 家庭氛圍,決定孩子有沒有持續努力的“底氣” 問問你自己:
一頓雞湯不如一次冷靜的復盤。 孩子內驅力的斷裂,其實是一種家庭教育的“失聯”。 找回他,不靠激勵、不靠吼叫,更不靠天天加課。 靠的是——信任+等待+引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