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的人常說“掤勁是八法之母”,可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掤勁”,到底是啥?為啥老拳師總說“練不出掤勁,等于沒入門”?今天就用大白話聊聊這個核心內勁,看完你或許就懂了。 一、掤勁不是“硬勁”,是“活勁” 不少新手練“掤”,總愛把胳膊架得邦邦硬,以為這就是“掤勁”——錯啦! 掤勁不是死力氣,而是全身透著一股“圓、活、彈”的內勁:就像水面托著船,不頂不抗,船動水也動;又像充滿氣的皮球,哪被按了,哪就輕輕彈回來,渾身都透著勁兒卻不僵;還像拉滿的弓,看著沒動,里頭憋著隨時能發的彈性。 老輩人說“掤勁是太極勁的根”,一點不假。捋、擠、按這些手法,沒掤勁撐著,要么軟塌塌沒勁,要么硬碰硬頂死,根本練不出太極的味道。 二、想練出掤勁?分三步走,踏實練 1.先站樁:把身體“養”成一個“氣球” 站樁是練掤勁的底子,別覺得“站著不動沒用”,這里頭藏著大學問。 關鍵在“松、沉、整”三個字: 松:不是癱軟,是“骨頭撐著、肉放松”。從頭往下松:頭頂像被線輕輕提著(虛靈頂勁),肩膀松開往下沉,胳膊肘墜著,腰胯松開,膝蓋彎一點,腳穩穩踩在地上。就像衣服掛在衣架上,架子(骨頭)撐著,布料(肉)自然垂著,渾身節節松開。 沉:氣往小肚子(丹田)沉,感覺體重順著腿往腳底走,腳像扎根在地里,下盤穩得很。 整:松透了、沉住了,再體會“頭頂著天、腳踩著地”的拉伸感,渾身像個充滿氣的球,胳膊腿、腰腹都透著點微微的撐勁,這就是靜態的掤勁了。 站樁別求時間長,先求“對”。每天站10分鐘,慢慢找“渾身是個圓疙瘩”的感覺,比瞎站一小時管用。 2.盤架子:讓掤勁“動”起來 套路練得慢,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讓站樁找到的“圓勁”跟著動作走。 記住這三點: 別用手使勁:動作是從身子里頭發出來的,不是胳膊甩動。想象自己在水里劃拳,渾身都被水輕輕裹著,動作得圓滾滾的,不能有棱角。 帶著“纏絲”勁:哪怕看著是直線的動作,胳膊、腰、腿都得有點擰轉的勁兒,像擰毛巾似的,勁在里頭繞著走。這樣掤勁才活,不會僵在那。 勁從腳起:手上的勁,其實是從腳底蹬出來,順著腿、腰傳到手上的。練的時候多琢磨“腳底下有根,腰上有轉,手上才有勁”。 盤架時別貪快,一招一式都想著“渾身那股圓勁沒散”,練久了,動著動著也能有掤勁了。 3.推手里“磨”:檢驗掤勁的試金石 光自己練不行,得跟人推推手,才知道掤勁練得真不真。 推手時就看“不丟不頂”: 不丟:跟對方接觸的地方(比如小臂),得輕輕沾著,別讓人一推就躲開,這沾著的勁兒就是掤勁在撐著。 不頂:對方使勁推,別硬扛,像皮球被按了就順著勁兒轉一下,把力化掉,自己還保持圓滾滾的勁。 老拳師說“推手可懂勁”,真是這樣。跟人一搭手,就知道自己的掤勁是“虛的”還是“實的”——虛了就容易被人捋走,實了(僵了)就容易被人按死,剛好的掤勁,是“沾著能化,化了能發”。 三、最容易踩的坑:松不是“軟”,掤不是“架” 練掤勁,最容易走兩個極端: 把“松”練成“軟”:渾身沒勁兒,站樁像堆爛泥,盤架像面條,這樣練一輩子也出不了掤勁。松是“松而不垮”,骨頭得有撐勁,就像充氣的氣球,看著軟,里頭有股撐力。 把“架胳膊”當“掤勁”:一練“掤式”就把胳膊架得死死的,肩膀都聳到耳朵了,這是“頂勁”,不是掤勁。真掤勁是“胳膊像掛在肩上,里頭透著勁”,摸著軟乎乎,一按就彈回來。 還有人急著求“勁”,站樁三天就想有感覺,盤架沒練熟就想推手——掤勁是“養”出來的,不是“練死勁”練出來的,慢慢來,反而快。 最后想說:掤勁是“練”出來的,更是“悟”出來的 老輩人練掤勁,講究“先求松沉,再求圓活,后求懂勁”。它不是某一天突然“有了”,而是站樁時松透了,盤架時圓活了,推手時能化勁了,慢慢攢出來的。 就像洪均生先生說的:“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旋。”每天站站樁,盤架時多琢磨“渾身那股圓勁”,推手里別怕吃虧,慢慢就會發現:胳膊不僵了,下盤穩了,跟人搭手時,不用使勁也能撐住勁——這就是掤勁悄悄長出來了。 太極功夫,急不來。按這個路子練,日子久了,你也能摸到那股“渾身是勁又不僵”的真味。 本文是明中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內容有不妥的地方,請各位前輩、拳友批評指正。希望大家練好太極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極拳功法的要領,身體越練越健康。 |
|
來自: 龍伯3nps47ac4m > 《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