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人會因為你的成長而離開,因為他們無法再從你身上得到舊有的滿足?!?/span> 深以為然。 當一個人靠近你的時候,不是因為真的愛你,而是你讓對方感覺良好。 他們真正喜歡的是你所提供的價值——傾聽、安慰、陪伴,而不是那個最真實的你。 他們喜歡你自愿地傾聽,主動地給予,無償地付出。 可是,當你開始有了情緒,再也沒有能量為他們提供這些價值的時候,一切都變了。他們會覺得你冷血無情,很難再像從前那樣相處。 原來,曾經以為的感情,不過是一個人在苦苦支撐; 原來,自己的傾聽、善意和溫暖,在別人眼里,不過是免費的情緒價值。 我在的時候,他們產生依賴;我一旦離開,他們就會消失。 ![]() 然而,自己之所以不計較這些,是因為從小就在家庭的氛圍中形成了“付出型人格”,總是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 從小就學會了,只要自己懂事,愿意給予,就能換來別人的喜歡、認可和珍惜。 但是,現實卻是,善意常常被誤解,隱忍被認為是懦弱,付出被當成理所當然。 這也暴露了一個真相,大多數靠近你的人,并不是真的愛你,而是愛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對方靠近你,是因為你所做的能為他們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到愉快、輕松和被理解。 一旦當自己設立了邊界,對方就會覺得你變了。 實際上,我還是那個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 這說明了,大多數人的情感連接不過是在一個人單向提供的情緒價值之上,從來沒有人看見你的靈魂。 當一個人不斷壓抑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時,會逐漸與自己的靈魂脫節。 因為自己只知道別人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但是,自己卻從來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回想起來,這個過程有點痛心。不是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而是經歷了一種靜悄悄的崩潰。 因為我懂得了,愛,從來不應該以自我犧牲為代價。 這是一種看清了真相,看透了人心之后的絕望。 這更讓我懂得了,真正的愛從來不是消耗自己而得來的,而是在于彼此間的照亮。 ![]() 然而,這樣的變化并不是意味著我做錯了什么,我只是學會了處理和自己的關系。 我開始從他人的期待中抽身,回到了自己身上,這是成為自己的開始。 盡管這個過程很孤獨,但這卻是做回自己的必經之路。 經歷了這樣的變化之后,再次回到社交中,我看人的眼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方的三言兩語,我就能一眼看透對方的欲望、動機和索取。 這大概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曾經再深厚的感情,也都成了過眼云煙。 如今,不產生價值交換的社交,便再也沒有了意義。 當然,即使如此,社交在人的一生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只是做回了自己,社交不再是我的負擔。 我會屏蔽掉那些毫無意義的社交,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社交。 以后,無論怎樣變化,我依然會保持內心的真實,找到真正的情感連接。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 ![]() 記得點個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