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自《孟子》! 外怨則道阻,內省則路半,無住即彼岸。 怨人者,長路漫漫 責已者,行至半途 不怨者,已然抵達彼岸 出自《左傳·昭公十五年》的一句名言,其完整表述為:“怨人者途遠,責己者行半,無戾者已至,此之謂也。” 責人者遠,責己者半,不責者達”這句話出自北宋詩人林逋的《省心錄》,反映了對自我反思和待人態度的深刻理解,倡導多從自身找原因。 ?責人者遠,責己者半,不責者達。 意思是一個人遇到不好的事,如果第一反應是指責別人,那他的境界還很低,人生還有很遠的路要修行。而如果一個人遇到壞事,第一反應是責怪自己,那他的修行就達成一半了。那如果一個人遇到壞事,誰都不怪,他的境界就非常高了。就是說,一個真正層次很高的人,不會輕易去指責別人,更不會總是攻擊自己,因為這對解決問題沒什么幫助。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問題本身,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彼此怪罪,那是很低級的思維模式。所以希望大家都記住這句話,責人者遠,責己者半,不責者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