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修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的古譜金王宗譜(六卷本),堂號忠賢堂,祠堂在三一二國道合肥與六安交界處的金橋東二公里的王祠店。何謂金王宗譜,原先的解釋是親表兄弟倆姓金家與王家在一起合修,后來得到正確的解釋是:金氏弟兄倆一個從父姓金,一個從母姓王,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姓人口的發展,由于王姓好幾代都未改回金姓,合修家譜只好合稱金王宗譜,共用同一字派,互不通婚。100周年后2004年續修家譜。金姓獨修,稱金氏宗譜,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稱為金氏支譜或家譜才合適。因為該支是英山金氏的一支,其近世奉為一世祖的金國民(十一世)的太高祖金瓊只是英山新五世金庭檜(六世)五子中的第四子,英山金譜記載到庭檜四子瓊的下落中寫道:“后裔遷居合肥縣金家橋,是地另譜。”于此可知金橋金氏的來龍去脈。金橋位于潛山北麓(不是潛山縣的潛,而是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居住的肥西縣大潛山),其始,金氏人大多聚居此地,后來輾轉遷徙到大潛山的東西南北一帶。考英山金譜,此地金國民大約在明代中后期即遷到金家橋定居了。估計金橋以“金”冠名,概與此支金姓有關。由于金橋金氏是英山金氏的一支,所以英山金氏在1918年修譜時送了一套英山金譜,金僑金氏在1904年單獨立譜時,估計肯定帶有咸豐元年英山老譜過來,因此從金橋光緒三十年的譜文中,可以看到英山老譜已定的老字派,不過另譜時把老譜的四十個字派全部廢除,重新立了二十個字派:“在克紹先緒,祖德正流芳,忠厚傳家發,純良百世昌。”(按:新立的字派與老譜字派有很多犯重的輩名,且相差的代數甚為懸殊,形成字相同而代相遠的現象。這大概是請的譜師不負責任的瞎編亂造。連金橋二修譜時請的譜師廖繼春先生也認為荒唐。) 金家橋金氏家譜的一修,譜序的內容質量很差,可以說是數典忘祖。如果不是有英山金譜的出現,簡直不知其來龍去脈,屬于典型的“斷代譜”。通常來說修譜的指導思想是廓清“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親疏之所由辨,昭穆之所以序。”四句話中的第一句,祖宗之所自出,放在首位,不單單是你的近世祖是誰,遷始祖是誰要清楚,你的遠祖是誰也要搞清楚。一般家譜的卷首都印著“源遠流長”,“木本水源”,一個字占一頁,可見對家族之來源的重視。但通觀合肥周邊地區各姓氏家譜一般只反映近二十世左右,再遠些時候的世系就不存了。其原因有的大概是沒有資料,難考其源流,也有極少數的,因家族分裂,任一時之氣:“我們與他們從此不認一家了。”殊不知,你不認一家,打個比方說“鬧”,你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然,遷居異地,異祠另譜,在過去是普遍的現象。不是說不可以的,但千萬不可數典忘祖,“不辨仙源何處尋。”使后裔忘了根本。那種只就現有家族人口的年表記式修譜,其作用會大打折扣的。 2005年金家橋金氏二修譜成,去除王姓,僅金氏一姓人口繁衍至千余人。由此也能推算出四百年來的人口增長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