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幾則,都直接間接關聯到當下的高等教育,于是將這些都串聯到一起來說道說道。根據珠三角這里的現狀,暑期日結工的時薪是6-9元。最多折合一天一百。而簽了勞務派遣合同的,則可能月3-4千,有的包吃住。每天二百,差不多折合一個月五千。因此有三人留言:一天兩百真不少了,這個收入真難找。如今工廠機器人多,工廠不再多用人。很多工廠已停產,進廠打工實在難。一天掙200,花100,存100,一年三萬六,十年三十六萬。知足吧。現實比這個還殘酷,一天二百不錯了,百分之九十掙不到二百。還看到有文說,一家境很一般的孩子,考上一線城市某大學,輕飄飄跟家長要錢,上大學每月生活費4500。理由是,大城市消費高。少了不夠花。而這孩子父母是菜場賣菜的。起早貪黑收入不高,聽到每月4500,臉都白了。據報道,有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月均生活費在1500-2500區間,近15%生活費高于4000。而形成對比的是,2024年,全國高校找到穩定工作的畢業生,起薪平均在5200元。去掉一應開支能凈拿4500元的寥寥無幾。看到大學生找不到穩定工作去干日結工,每小時薪水6元到9元的。就算9元,每天干10小時,90元;一周6天,每月算25天,掙2250元。(日結都是工廠委托人力資源公司代辦,他們作為中介,至少要吃相當工人薪酬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這意思是,每月生活費4500元的大學在校生,有些畢業后打零工,每個月能掙到的工資可能還到不了3000元。還看到深圳企業招工的,非日結,時薪18元,包吃包住。顯然這是偏低的薪資水準(一天10小時,每周休息一天,折合4300-4500一個月。有懂行的說,可能企業給的是21,而中介轉手就到18)。 于是有人挖苦,現在好多高校,他們缺的不是新生入學,他們是缺新生帶來的學費,因為高校有一大幫閑人要養。正好看到一個視頻段子。視頻中人都是陜西口音。一關中漢子正啃著肉夾饃,一熟人進店嚷嚷,老板,俄娃錄取通知書下來了。肉夾饃漢子說,考上了,好事啊。咋愁眉苦臉呢?那熟人說,四年算下來要三十萬學費啊。再加四年生活費,35萬都打不住啊,可能40萬。老板說,那么多啊,砸鍋賣鐵也要上了。熟人說,供不起啊。正說著,熟人手機接到短信,那人看了半天不出聲。老板問,咋咧?熟人哭著說,娃懂事了。老板問,咋咧?熟人帶著哭音,讀出短信,大,三十萬給我吧,學我不上了,我去打工。30萬我去娶個媳婦,給你們生個孫子。以后你和媽養自家的孫子,別養那幫孫子。確實,現在放棄錄取不去大學報到的,越來越多。俺在網上問:2025年放棄大學錄取的考生人數是多少 ? 回答云:廣東白云學院:2025級新生放棄入學資格1477人,占招生計劃約10.96%。 ?同在廣州的中山大學 ?:綜合評價錄取環節有133人放棄。 2025年民辦湛江科技學院現招生難,缺額4000多人,我查了一下學費,護理學和中藥學,學費都是34800元,不含住宿費。而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系學費33000元。學校所在地經濟欠發達,4000人不來,該學院平均每年少了4000人本來會繳納的1.2億學費,這可不是小數。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數據顯示,大量450-490分段的考生主動放棄本科批次,選擇公辦專科或技術類院校。這還只是廣東情況,全國其他地方估計2025年都差不多。因為一方面畢業的就業極其冷清,而今年高校學費普遍大漲價。如此判斷明年2026,恐怕情況會進一步對高校財政施加壓力。 有教育專家分析,這反映的是,公眾的教育觀念變遷: 60后家長認為子女“必須上大學,哪怕砸鍋賣鐵。” 80后家長不再只認學校名聲:“專業和就業比學校牌子更重要。” 而00后考生則更為現實:“我不想成為'畢業即失業’的統計數字。” (五) 看到韓國頂尖三校SKY的學生數據,不知哪一年的,我沒核實,僅供參考 ? 延世大學Yonsee ?:1,845人棄學(占比84.9%); ? 高麗大學Korea ?:1,839人棄學(占比68.6%); ? 首爾大學 ?Seoul:204人棄學(占比9.3%)。 ? 若為真,則SKY三校以下的韓國的985,211則會更等而下之。2025年北大清華冷門專業都遭遇冷遇。看來韓國SKY三校的今天,很可能是北清復交的明天。據說2025年都有考生開始查證北清和前列985,211高校的留學渣比例的高低。比例高的,名聲再大也不打算去就讀,有人不想去那些校園享受次于外國學渣的二等待遇。 無錫,東林學派領袖顧憲成紀念館的顧憲成塑像 無錫惠山古鎮映月里,瞎子阿炳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