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 (東正教教堂) 基督教一經誕生,便命運多舛。然而,在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后,基督教逐漸成為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帝國的國教。實際上,拜占庭帝國的幾乎整個歷史時期都以基督教為主。但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拜占庭的基督教獨具特色,就是具有濃郁的希臘文化色彩,并形成了基督教的一大支派——東正教。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可謂孿生姊妹,然而這對孿生姊妹卻在1054年分道揚鑣,至今再未走向合一。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分裂發生呢? 一、相對和平時期(4-8世紀) 由于拜占庭帝國是專制帝國,皇權在原則上指導著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事務。因此在當時,羅馬教區和君士坦丁堡教區都受皇權控制。 當時五位擁有最高權威的主教,分別是羅馬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亞歷山大里亞主教、安條克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 在這個體系中,羅馬主教自認為擁有最高權威,因為他們自認為他們是使徒彼得和保羅的繼承者。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彼得是眾使徒之首,地位最高。羅馬主教承自彼得,地位自然應該是最高的。 對于羅馬教宗提出的“至尊權”,在拜占庭帝國初期并未產生太多異議。例如在380年頒布的敕令中,狄奧多西一世皇帝要求所有臣民都要信奉圣彼得傳 給羅馬人的宗教。后來明確承認羅馬教宗在所有主教中居于首位。 ![]() (羅馬教宗) 直到7世紀初,拜占庭皇帝福卡斯仍然向羅馬教宗承認羅馬主教是全教會的領袖。 不過,在這段時期,君士坦丁堡主教區地位上升很快,因為背后有拜占庭皇帝的支持。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區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拜占庭皇帝控制基督教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君士坦丁堡主教區逐漸有超越羅馬主教之勢。例如在451年的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就裁定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教宗擁有一樣的特權,因為他們認為君士坦丁堡是“新羅馬”。 雖然君士坦丁堡與羅馬的關系還未破裂,但兩者在很多問題上的態度是有分歧的。例如,在教士結婚的問題上。在692年的一次宗教會議上,由于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干預,最終形成的決議有悖于羅馬教會的傳統,最后羅馬教宗拒絕簽字。 ![]()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 451年卡爾西頓會議做出規定:如果一名主教與其上級意見相左,那么這名下級主教可以上訴至地區總督或者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接受審判。這樣,不僅體現了皇帝的主導權,還意味著君士坦丁堡擁有最高審判權。 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影響力在皇室的推動下越來越大,這激起了羅馬教區的抗議。羅馬教宗在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直接指出君士坦丁堡教區地位的提升不合理,有悖教規,有悖原則。 而且在卡爾西頓大公會議后,連續數位羅馬教宗都表示反對君士坦丁堡教區地位的提升。羅馬教宗一定要維護其在宗教地位上據首位,并否認君士坦丁堡教會的特權,甚至否認它擁有主教區地位。直到1215年,羅馬教宗才認可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 ![]() (羅馬教皇) 總之,在4-8世紀,羅馬教區的地位最高,至少還有名義上的至尊權。而君士坦丁堡教區則在皇帝的護持下影響力與日俱增。這雖然引起一些羅馬教宗的不滿和抗議,但二者尚未爆發全面沖突,關系尚未完全破裂,5個大教區仍處于相對和平狀態。 二、君士坦丁堡教區謀求獨立(8-10世紀) 到了8世紀中期,由于蠻族部落不斷進攻羅馬帝國,致使羅馬教會首先從羅馬帝國獨立出來。隨著羅馬教宗國勢力的強大以及穆斯林帝國占據了三大教區(亞歷山大里亞、安條克、耶路撒冷)的領土,帝國東方就只剩下君士坦丁堡教區了。在這種情況下,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看著羅馬教區在不斷追求至尊權,君士坦丁堡教區的牧首們也開始尋求獨立于羅馬教區的管轄權力。 ![]() (君士坦丁堡牧首) 接下來,在9世紀,羅馬教區和君士坦丁堡教區沖突不斷。實際上,8世紀末,在羅馬教宗的傳記文獻中便不再提拜占庭皇帝,只提法蘭克皇帝。這表示羅馬教區已經獲得獨立。公元858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不得已辭職,繼任者為著名的弗條斯,他原本只是一個平信徒,卻迅速升到牧首位置,這自然容易引起很大爭議。果然,反對弗條斯的人十分不滿,于是他們尋求羅馬教宗的支持和裁決。羅馬教宗尼古拉斯一世想到正好趁機宣告他的“至尊權”,便召開宗教會議罷免了弗條斯。誰知這件事激起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極大不滿,甚至驚動了拜占庭皇帝寫信強調拜占庭教會也擁有獨立裁決這件事的權力,因此拒絕承認羅馬教宗召開的宗教會議決議。 ![]() (羅馬教宗尼古拉斯一世) 另一件事涉及到保加利亞的教會。865年,保加利亞可汗鮑里斯一世皈依拜占庭教會(東正教)。但是鮑里斯本人仍然希望保加利亞教會能夠自治,這遭到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拒絕。此后,保加利亞教會又向羅馬教宗靠攏,并希望后者向保教利亞派遣天主教傳教士。得知這件事后,君士坦丁堡教會于870年召開會議,強調保加利亞教會歸屬君士坦丁堡教會管轄。這樣,羅馬教會又被排擠出去。 ![]() (保加利亞可汗鮑里斯一世) 第三件事關乎拜占庭皇帝的婚姻問題。拜占庭皇帝利奧六世已經先后四次結婚。而君士坦丁堡教會禁止皇帝第四次結婚。甚至為這件事皇帝與君士坦丁堡教會鬧得很僵。皇帝利奧六世轉而尋求羅馬天主教宗的支持,結果得到羅馬教宗的準許。拜占庭皇帝雖然贏了,但是卻大大損壞了君士坦丁堡教會的聲望,引起后者更加不滿。 對于以上三件事,君士坦丁堡都做出了激烈的回應。他們強烈反對羅馬教宗對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干預。可是羅馬教宗始終認為其本身具有使徒的傳承,應當擁有最高權柄。但是君士坦丁堡教區傾向于五大教區平等。 617年,拜占庭皇帝稱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普世牧首”。這一下,東西方教會的矛盾開始大大激化。9世紀,甚至有人著書反對羅馬是第一教區,作者不可考。書中認為安條克教區與耶路撒冷教區更古老,更有使徒基礎,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比羅馬教宗更有資格擁有“至尊權”。 至此,君士坦丁堡教區謀求獨立于羅馬教區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 四、大分裂 11世紀后,拜占庭政局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皇權式微,而教權影響力卻相對增強。這樣一來,君士坦丁堡教區更想謀求獨立了。 ![]() (拜占庭皇帝)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造成了大分裂。第一件事是保加利亞教會事件。原來,1018年,保加利亞汗國被拜占庭征服后,汗國的教會在名義上隸屬于拜占庭教會的一部分。但是保加利亞主教卻由皇帝任命而非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可是,當時君士坦丁堡牧首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影響力甚至已超越帝國的疆域。皇帝的安排很欠妥當,更加成為君士坦丁堡教區分離的動力。 11世紀上半葉,屬于君士坦丁堡教區管轄的意大利南部被諾曼人占領。而諾曼人的宗教實行的是羅馬教區的禮儀和教義。出于對諾曼人的畏懼,拜占庭皇帝想妥協。辦法就是與羅馬教宗搞好關系,希望羅馬教宗能容忍東部教會的差異。可是皇帝的妥協遭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反對。牧首既反對皇帝,也反對羅馬教宗。這時的君士坦丁堡教區已經公開否認羅馬教宗的至尊權。 1024年,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牧首派人去拜見羅馬教宗,想從他那得到君士坦丁堡教會完全自治的保證。教宗擔心再次出現分裂,也就勉強同意授予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普世牧首”。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將雙方之間的沖突徹底頂向高潮。 1050年,羅馬教宗召開宗教會議,頒布一系列敕令,希冀改變意大利南部教會中的東正教敬拜禮儀。這簡直就是給矛盾添了一把火。 作為報復,君士坦丁堡牧首米哈伊爾·凱魯拉里烏斯命令君士坦丁堡所有教堂(包括羅馬天主教教堂)必須采取東正教儀式,否則就要強行關閉教堂。 ![]() (君士坦丁堡牧首米哈伊爾) 就這樣,雙方的沖突越來越大,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1054年,羅馬教宗利奧九世派遣宏伯特等數人前往君士坦丁堡。然而,雙方在信條和敬拜禮儀方面各不相讓,任何妥協都已不可能。 這年的7月16日,在君士坦丁堡索菲亞大教堂中,經過激烈爭論之后,羅馬教宗代表團首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及其支持者開除教籍。作為報復,牧首也召集宗教會議,開除了前者及其支持者的教籍。 從此,東正教與天主教正式分裂。 文史君說 1054年的分裂又被稱為“大分裂”。此事件對世界歷史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從那以后,東正教和天主教走向了各自發展的道路。直到拜占庭帝國滅亡前夕,雙方才恢復了一些交往,再次探討雙方“合一”的問題。但是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覆滅,這種“合一”顯得完全沒有可能。至于以后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關系,那就要看后人們能否智慧地處理雙方的矛盾了。 參考文獻 瑪麗?坎寧安:《拜占庭的信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孫思萌:《牧首區體系視域下的 1054 年基督教大分裂》,《世界宗教文化》2024 年第3期。 張日元:《試析1054年教會大分裂之因》,《歷史教學問題》2020年第5期。 喬羽:《中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研究——以9世紀佛提烏事件為中心》,南京師范大學,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