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社交更累的,是頭腦里充斥著太多聲音。比如,對自我的反思與評判,對外界的質疑、畏懼、抗拒、評判,等等。 給自己的頭腦里,裝太多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大腦當然會“不兼容”,會超負荷,會罷工。 當你不斷用外界的要求來塑造自己時,內在的那部分獨特性,就會彈出來反抗: “欸,你是個獨立的個體啊,怎么這么容易就喪失主體性?” 頭腦里反反復復,不得寧靜,能量就被順勢拉低。 這個時候,即便是在獨處狀態,心神不一,也是消耗。 不過也不用怕,一個人能把自己的磁場攪亂,就有收拾殘局的能力。 往好處想,往遠處行,內心的力量自生。 聽從內在召喚,凈化磁場,滋養生命。 越來越相信,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我在一個情境中,看到了不好的一面,那好的一面,又是什么呢? 為什么我當時看不到好的那一面,是不是視覺、心神被什么所蒙蔽? 想達到完全沒有“分別心”,需要很大的修為。 但能夠在看到不好的那面時,同時想到那只是一個側面,而非全部,其實就足夠了,足夠把自己解救出來。 人與外界的關系,通常是人與自我關系的一面鏡子。 有對外界的評判,就有對自我的不滿。 指向外界的聲音,同時也指向自己。 理想的狀態,是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 這句話是有很大包容性的,現實里卻不容易做到。 想達到這種狀態,就跟登山一樣,需要一點點“拔高”自己的維度。 本著善的初心,更能結到善緣。 但善緣往往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攀附的,討好的,強求來的。 ![]() 當我們對外界心存不滿的時候,可以多問問自己: 我在不滿什么呢? 我對別人有所求嗎?如果沒有,那別人如何言行,又于我何干呢? 如果我對別人無所求,又何必忍氣吞聲,唯唯諾諾呢? 工作也好,生活也罷,人與人之間,本就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合作模式。 甚至整個大千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小到一個家庭,其實都是相互協作的關系。 如果不喜歡一個環境,不喜歡一種磁場,而自己的修為有限,并無力將環境營造得更好,待得不舒服,作為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可以選擇離開。 但如果選擇繼續停留,那么,在哪里生長,就在哪里綻放吧。 平和坦然,不卑不亢。 把更多的精力都用來生長、沉淀自己,靜待花開。 向內求,是愛自己。 平時喜好獨處,有時候也會捫心自問,獨處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內在充實、平靜嗎? 過分的表達欲,是真的在與人探討,還是在刻意尋求一種靈魂的共鳴呢? 每個生命生而孤獨,需要和外界建立一些聯系。可回頭想想,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的終極使命到底是什么呢? 說對社會有什么大的貢獻,聽起來有點虛,當然每個人職責所在,都在盡自己一份力量。 那么該是自我的完成和實現吧,而這一點,除了自己,他人愛莫能助。 自我的價值,不能從別人那里去求證。 守靜篤,自生根。 好的獨處,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余華老師說:“人和人交往還是少說話,克制表達欲,平靜溫和就行,不自卑也別炫耀。別為了獲得共鳴,講起過往沒完沒了。無意間表現的品質,被對方發現才更招人喜歡,勝過千言萬語。仔細想想,你哪次滔滔不絕以后,帶來的不是悔恨。” 止語是一種智慧,在習得這種智慧之前,我們一直在練習表達。 可比起過分地表達自己,長久的緘默,有時候更有力量。 ![]() 人在獨處的時候,更能從內心產生諒解。 獨處,是一個人靈魂最接近“純粹”的時刻吧。 當痛苦在內心蔓延、止息,而后生出悲憫之心,因為了解自己的難,也能因此想見別人的難; 會省察自己,意識到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便不該去強求或難為別人。 原諒外界并且釋懷的那一刻,你也成功地放過了自己,那一刻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普通人活著,能做到內心坦然,就在被好的磁場所滋養著。 如此,就算物質沒有多富足,每天奔波也辛苦,心境豁然的人,在哪里,都更容易感知到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