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古代皇帝拉個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這四位估計能組個 “滅佛兄弟團”。歷史上著名的 “三武一宗滅佛”。這四位大佬為啥非要跟和尚尼姑們過不去呢?咱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北魏太武帝滅佛先說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這老哥是個鮮卑族猛男,一輩子都在跟柔然干仗。打仗最缺啥?錢和人啊!可當時的和尚們呢?不僅不用交稅,還能圈地建寺廟,甚至藏了不少青壯年躲兵役。有數據顯示,北魏中期全國寺廟已超千座,僧尼人數突破七萬,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 ![]() 要知道,當時北魏總人口也就兩百多萬,這意味著每三個勞動力里就有一個靠寺廟庇護逃稅避役。有次太武帝去長安視察,居然發現寺廟里藏著兵器和釀酒設備,更離譜的是還有不少年輕女子被藏在僧房里。本來就覺得佛教是外來戶的拓跋燾徹底炸了,下令全國拆寺廟、焚佛經,敢當和尚就砍頭。這場運動直接讓北方佛教元氣大傷,但朝廷賬上的糧食和兵源倒是立馬充裕起來,第二年就打贏了跟柔然的關鍵戰役。 北周武帝滅佛接下來登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這人比太武帝更會算賬。他在位時,全國寺廟比糧倉還多,光長安周邊就有一百多座大寺,和尚數量快趕上軍隊規模了。有大臣給他算過一筆賬:如果讓這些和尚還俗種地,國庫每年能多收幾十萬石糧食;讓年輕僧人當兵,能立馬組建十萬大軍。 宇文邕一開始沒直接動手,先組織了場儒釋道三家辯論大會,讓和尚們跟儒生、道士公開 PK。結果和尚們辯不過,還在會上說些 “眾生平等,何必打仗” 的話,徹底戳中了宇文邕的痛處。他順勢宣布 “儒教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順理成章地讓和尚還俗、寺廟改糧倉。據說當時拆了四萬多座寺廟,三百多萬僧尼變回老百姓,北周的國力直接翻了幾番,為后來隋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唐武宗滅佛到了唐武宗李炎這兒,滅佛簡直成了財政緊急預案。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庫空虛,可和尚們照樣吃香喝辣。那時候的寺廟不僅免稅,還搞起了房地產和高利貸,甚至有官員把土地掛靠在寺廟逃稅。有記載說,長安的大慈恩寺光是出租的商鋪就有上百間,每年租金比一個州的稅收還多。 ![]() 唐武宗一看:“合著全國人都在養和尚?” 直接下令拆廟四千多座,強迫二十六萬僧尼還俗,把寺廟的土地和財產全收歸國有。光是從寺廟里沒收的良田就有幾十萬頃,金銀財寶裝滿了八十多車。這波操作雖然讓唐朝喘了口氣,但也得罪了信佛的藩王,比如后來叛亂的澤潞節度使劉稹,就是因為朝廷沒收了他轄區內的寺廟財產才扯旗造反的。 后周世宗滅佛最后這位后周世宗柴榮,滅佛理由最實在:缺錢造兵器。五代十國戰亂不斷,銅料全被寺廟拿去鑄佛像了。當時民間連銅錢都不夠用,老百姓只能用布帛當貨幣,可寺廟里的金銅佛像卻越來越多,有的佛像甚至用純金打造。柴榮下令:“除了大寺廟的佛像,其他全給我熔了鑄錢!” 他還規定和尚必須考試,通不過的就得還俗,甚至禁止未成年人出家。有個寺廟的和尚不服,說佛像不能動,柴榮親自去廟里,指著一尊佛像說:“佛要是有靈,會理解我救百姓的苦心。” 他讓人先砸了佛像的手臂,見沒什么事,才下令全國執行。這波操作讓后周軍事實力大增,兩年內就打敗了南唐和契丹,可惜柴榮三十九歲就去世了,不然統一中國的可能就不是趙匡胤了。 ![]() 回頭看看這四次滅佛,本質都是朝廷和寺廟的資源爭奪戰。和尚們占著土地不交稅,藏著人口不干活,手里還握著大量財富,換誰當皇帝都得急眼。但滅佛也有講究:柴榮這種有節制的改革,既得了實惠又沒激化矛盾;太武帝那種一刀切,反而激起反彈,他死后兒子就趕緊恢復了佛教,不然可能引發更大動亂。 其實不光古代,任何時代都存在這樣的資源博弈。寺廟本應是精神寄托的場所,一旦變成利益集團,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往深了說,三武一宗滅佛的故事,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歷史的規律:任何組織,無論披著怎樣的外衣,一旦與民爭利、與國爭資源,終將被時代修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