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是亡于權臣,東漢是亡于地方軍閥坐大。唐朝是亡于兵權旁落,內有宦官亂政,外有藩鎮(zhèn)林立。明朝是直接亡于農民起義。清朝是太平天國以后地方坐大,中央朝廷 相比之下,宋朝似乎沒什么明顯問題,而且還是在強敵環(huán)繞之下活了319年。 對比405年的兩漢,319年的兩宋似乎差距很大,但兩漢之間還有一個15年的王莽新朝,還有一個更始帝,而且劉秀屬于是疏宗,往上只能追到漢景帝。北宋和南宋則是一脈相承,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更是當時皇室主支被一網打盡的唯一漏網之魚,比之兩漢之間的傳承要強了很多很多,所以很多人認為宋朝亡的挺冤枉,是有著很大亮點的與眾不同的王朝,如果沒有金國滅北宋,元朝滅南宋,估計延續(xù)時間會更長。 其實這是一廂情愿的看法,宋朝可以活過300年,最大原因在于,它是分為北宋和南宋,中間歷經了靖康之恥的亡國,等于重新開始了,所以才可以國祚長達319年,北宋是167年,南宋是152年。 之所以這樣說,因為宋朝和其他王朝本質上是一樣的,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留下秦制模式以后,之后的王朝其實是一直輪回的。 以皇帝為代表的食利階級,是依靠剝削底層來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并保證自身的利益,在此期間,如果皇帝開明,剝削少一些,吏治清明一些,那么底層是穩(wěn)定的,統(tǒng)治自然也是穩(wěn)定的,如果不開明的話,或者說食利階級勢力越來越大,對底層剝削太狠,社會矛盾尖銳的話,那么底層民不聊生,統(tǒng)治自然是不穩(wěn)定,就會以某種方式爆發(fā)出來。 要么是農民起義頻繁發(fā)生,動搖王朝統(tǒng)治根基,使得新興勢力崛起,進而威脅乃至取代中央朝廷。諸如東漢黃巾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但是使得地方勢力做大,軍閥開始割據,最后東漢滅亡。 要么是統(tǒng)治不穩(wěn)定以后,內部的勢力會趁機竊權,甚至取而代之。諸如西漢外戚王莽在西漢末年一步步成為權臣,最后篡漢建新。 簡單來說,古代王朝之所以不過300年,就是因為以皇帝為代表的食利階級,很難維持對底層剝削的平衡,最后隨著食利階級勢力越來越大,通過土地兼并等方式與民爭利來擴充勢力,打破了平衡,因此亡國,然后重新洗牌,重新分配,開啟下一輪輪回,等到新的食利階級膨脹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次引發(fā)亡國,一直循環(huán)著。 宋朝雖然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但它依舊還在古代王朝的范圍之內,并沒有超脫出去,所以它自然也逃不過這個定律,之所以活過300年,就是因為中間歷經了一次亡國,靖康之恥不只是擄走徽、欽二帝,皇族和百官也是被俘虜北上,等于中樞系統(tǒng)被徹底摧毀,也意味著龐大的食利階級被摧毀,意味著新的一輪輪回開始,而宋高宗南渡以后,重新分配權力,重新構建食利階級,起初的食利階級并不是那么強大,對于底層的剝削并不明顯,因此問題才不突出而已。 事實上兩宋的問題很明顯,只不過因為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沒有殘酷的政治斗爭,在士大夫的筆下自然是美好的,而且商業(yè)發(fā)達,所以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因此對于宋朝的整體印象很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朝代,甚至在一開始就自我?guī)朊篮玫淮嬖诘臇|西。 從大方向來說,很多人是因果顛倒,認為兩宋是遇到游牧民族最為強悍的時期,太過倒霉,實際上不是兩宋遇到了這個時期,而是兩宋重文輕武到極致,太過畸形,軍隊戰(zhàn)斗力太弱,所以才使得先是金國崛起滅北宋,再是元朝崛起滅南宋。 像漢之匈奴,唐之突厥,一開始都是逼得西漢要和親,逼得唐朝要締結渭水之盟,之后強漢和盛唐勵精圖治,完成反殺,一雪前恥,使得北方的心腹大患成為過去式。 宋朝則是不一樣,只是完成局部統(tǒng)一,并且一開始重文輕武,之后還是重文輕武,不只是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越來越強大,最后更是兩次亡國,如果宋朝是強漢和盛唐,完成大一統(tǒng),并且不重文輕武,北方的心腹之患根本就崛起不了。 可以說宋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心思都用在對內了,甚至是重文輕武自廢武功,如此這般周圍怎么可能不會崛起其他強大政權,又怎么可能不會因此亡國呢? 再從具體來說,宋朝雖然商業(yè)發(fā)達,但是并不意味著老百姓的生活好,相反老百姓生活很苦,是被課以重稅。 像“支移”和“折變”,前者是老百姓繳納實物時盡量不要在本地繳納,要繳納到北方的邊軍駐防之地,至于途中損耗還要自己承擔。 后者有時要“以錢折絹”,有時要“以麥折錢”等等,這樣不固定的折算,吃虧的肯定是老百姓,往往要付出5到7倍負擔。 除了正稅之外,宋朝還有其他五花八門的稅,主要是繼承了五代十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的稅法,是為沿稅。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是很苦很差,根本不是某些營銷號說的老百姓富有的都可以穿絲綢衣服,簡單來說老百姓和其他王朝一樣,是“興,百姓苦,亡,百姓也苦”。 對于這種情況,別說后世人,宋朝本朝人就有直接批評的。南宋初期進士林勛在書中是這般寫道:“本朝兩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南宋的朱熹是這般評價的:“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宋朝之所以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還是宋太祖趙匡胤創(chuàng)建的獨特的廂軍制度,主要是“收養(yǎng)失職獷悍之人”,再簡單來說,就是以軍隊來消滅潛在農民起義的因素,將失業(yè)的不穩(wěn)定分子吸納進去,將災年衣食無著的災民吸納進去,避免這些潛在的危險分子聚眾造反,這些廂軍除卻精銳可以升級為禁軍,還有少部分從事維護地方治安,其他主要是進行各種各樣的勞役,類似于工兵,諸如橋道軍、開河軍、開道軍、窯務軍等等,看軍號名字就知道其主要承擔什么勞役。 這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是好事,畢竟將潛在的農民起義隱患給消滅了一大部分,對于老百姓來說,短期來看也是好事,但長期來看,就并不是什么好事了,因為這些人一被招募入伍,便終身“仰食于官”,即使年老生病也不會淘汰,屬于是終身的職業(yè)兵,偏偏廂軍還挺多的,根據史料記載,宋朝的禁軍和廂軍最多時達125萬或者140萬,不論參考那一種記載數字,總之是達到了上百萬,這樣自然給宋朝的財政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最后的財政負擔的代價誰來付呢,自然還是底層老百姓付,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通過廂軍來消滅潛在危險,結果廂軍越來越多,意味著老百姓負擔越來越大,老百姓負擔越大,意味著潛在的危險越大,自然只能加大招收廂軍的力度,惡性循環(huán)下去是雙輸的局面。 而且即使有廂軍制度緩解潛在危險,北宋末年,按照一般二百多年的王朝來看,167年并非末世情景,但當時已經有末世之跡象,新興的權貴階級是“倚法營私”,通過進入仕途,并且組成利益集團等方式,來依仗國家機器,濫用權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土地兼并等各種斂財行為,來完成個人利益,積累個人財富,將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 根據《宋史·李光傳》記載:“東南財用,盡于朱勔;西北財用,困于李彥;天下根本之財,竭于蔡京、王黻”。可見權貴階級對于當時社會的破壞力有多大。 最后社會矛盾尖銳之下,連廂軍制度都開始失效,“以誅朱勔為名,見官吏、公使人皆殺之”的方臘起義爆發(fā),是席卷東南六州五十二縣。 實在是北宋之后亡于金國,不然很可能爆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即使不會因此亡國,但也會如同東漢黃巾起義一般重創(chuàng)其統(tǒng)治,使其進入亡國倒計時。 某種程度上來說,北宋亡于金國也算是一種走運,為其蒙上一層遮羞布,使得喜歡宋朝的人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至于南宋也同樣沒什么亮眼之處,南宋占據肥沃的南方半壁江山,雖然疆域不如北宋,但是更加精華,不像北宋那樣要通過耗費巨大的漕運供養(yǎng)帝都開封,還要面對土地不肥沃的北方江山帶來的壓力,生存壓力并不是那么大,所以農民起義的問題并不是那么大,但是重新分配權力以后的南宋內部問題也不小,權臣頻出,152年的時間中就涌現了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這些權臣,不是外部壓力太大的話,很可能會出現權臣取宋而代之的情況。 最后總結來說,宋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與眾不同的一個朝代,它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本質上與其他朝代沒什么區(qū)別的,它能活過300年并不是它優(yōu)秀,而是中間經歷了一次亡國,經歷了一次權力洗牌罷了,看待歷史還是要打破濾鏡,打破美好,才能真正的以史為鑒。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