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大神,不是江湖綽號,是真名,說到底,還是個愛吃也愛做的普通人。我老婆呢,叫小劉,她不大會做飯,但特別愛吃,尤其是春餅。每次一到立春前后,她就念叨:“張大神,你什么時候能做出老師傅那種春餅?” 說實話,我也饞那口。小時候在老家,每年開春,街口有個姓王的老師傅支個攤子,一摞摞春餅薄如蟬翼,卷上豆芽、黃瓜絲、炒合菜,抹點甜面醬,那味道,現在想起來都咽口水。我跟小劉說:“我得找個機會,去學學?!?/span> 去年冬天,我打聽到了王師傅還在,住在城南的老城區,就帶著小劉去拜訪。第一次去,人家根本不搭理我,說:“這手藝,不是隨便教的?!蔽覀兂粤碎]門羹。小劉不死心,說:“你不是會寫文章嗎?你就寫他,寫他一輩子做餅的故事,他能被感動。”我一聽,有道理。 于是我們隔三岔五就去,有時候帶點水果,有時候帶瓶酒。小劉嘴甜,跟王師傅聊得來,說她從小愛吃春餅,現在嫁了個做飯的老公,可惜做不出那種味道。王師傅聽著聽著,眼神就柔和了。 第三次去,王師傅終于松口:“你想學?行,我教。但你得答應我,別到處亂傳?!蔽倚睦镆粺幔s緊點頭。他從抽屜里拿出一張泛黃的紙,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做法,還有面粉的克數、醒面的時間。他說:“這是我家祖傳的法子,改都不準改?!蔽医舆^那張紙,沉甸甸的,不是紙,是三十年的手藝。 回家路上,小劉興奮得像個小孩,說:“老公,這次你一定能做出真正的春餅了!”后來我才知道,這張紙上的每一個數字、每一步操作,都藏著王師傅幾十年的經驗,不是隨便看一眼就能掌握的。 ![]() 春餅怎么做?老師傅的秘方,連水溫都不差一度王師傅的手藝,最講究的就是“三溫一醒”:面溫、水溫、手溫,還有醒面時間。這四個字,是他反復強調的重點。 一開始我挺納悶,不就是和面嘛,至于這么較真?后來才知道,春餅要薄而不破,口感柔韌又筋道,全靠這“三溫一醒”控制。 先說面粉。王師傅說:“春餅用的面,必須是中筋面粉,筋性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他推薦的是五得利的中筋面粉,我一開始不信,覺得面粉不都一樣嘛,后來小劉上網一查,發現這面粉還真適合做各種中式面點,尤其是面皮類的,口感特別細膩。我們就買了兩袋回來試,果然不一樣。 面粉的用量,王師傅寫得特別清楚:500克面粉,260克溫水,鹽2克,油10克。別小看這2克鹽,它能讓餅更有嚼勁,10克油是關鍵,能讓餅更柔軟,而且不粘牙。 水溫是關鍵。王師傅說:“水溫必須控制在55℃到60℃之間?!蔽覇枺骸盀槭裁??”他說:“水溫高了,面熟了,不好搟;水溫低了,面太硬,餅不薄。”我一開始不信,用冷水和面,結果餅又厚又硬,根本卷不動。后來按他說的來,真的不一樣。 和面的時候,王師傅說:“手要快,動作要輕?!辈荒芟窈惋溩用婺菢铀烂?,而是要輕輕揉,揉到面團光滑,表面不粘手為止。揉完之后,面團要醒兩次,第一次醒30分鐘,蓋上濕布,讓它自然松弛。 醒完之后,開始搓條、切劑。每個劑子大約15克,搓成小圓球,然后搟成薄餅。王師傅強調:“搟的時候,要從中間往四周搟,力道要均勻,餅要薄如蟬翼,但不能破?!?/span> 搟完后,兩個餅之間刷一層油,這樣烙出來才會分層,不粘連。然后疊起來,用搟面杖輕輕再搟一遍,這樣餅更均勻,也更容易熟。 接下來是烙餅。王師傅的鍋,是鑄鐵的平底鍋,他說:“鍋一定要熱,但火不能太大。”我試過用不粘鍋,效果也不錯,但確實不如鑄鐵鍋均勻。鍋熱之后,把餅放進去,中小火,每面烙30秒左右,看到餅鼓起來,就差不多了。 出鍋后,趁熱撕開,一層一層的,薄得透光。小劉第一次吃的時候,直說:“這餅怎么這么輕,像紙一樣!”我笑:“這就是老師傅的功夫。” ![]() ![]() 每一步都是關鍵,差一點都不是那個味其實春餅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不能馬虎。比如面粉,如果筋性太強,餅就硬;如果水溫不對,面就發死,搟不動;如果醒面不到位,餅就容易裂。 有一次我偷懶,用了冷水和面,結果餅又厚又硬,小劉皺著眉頭說:“張大神,你是不是沒按老師傅的方法來?”我說:“就水溫差了點。”她直接懟我:“差一點都不是那個味!” 還有一次,我搟餅的時候太急,餅中間厚兩邊薄,結果烙出來一邊焦一邊生。王師傅聽我說起這事,說:“你啊,就是手太重,搟餅要像對待女人一樣,得溫柔?!?/span> 我笑得不行,但心里明白,面餅這種東西,真的不能急,得慢慢來。就像老師傅說的:“做餅如做人,慢工出細活?!?/span> 還有刷油這一步,很多人覺得可有可無,其實不然。刷油不僅是為了分層,更重要的是,它能讓餅更軟,咬起來不干。王師傅說:“油刷得不夠,餅就容易粘,層次也出不來?!蔽覀冊囘^用豬油、花生油、玉米油,最后發現,玉米油最好,味道最清淡,不影響春餅本身的清香。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烙餅的火候?;鹛螅炄菀捉?;火太小,餅容易濕,口感不好。王師傅說:“鍋熱了再下餅,鍋不熱就下餅,餅就容易變硬?!蔽乙婚_始不信,后來試了幾次,才發現他說的是對的。 小劉說:“你看看,老師傅教的每一步,都是經驗?!蔽尹c頭:“是啊,這3300塊,買的是三十年的經驗?!?/span> ![]() 春餅里藏著的,不只是味道現在我每次做春餅,小劉都會在旁邊看著,一邊看一邊說:“老公,你越來越像王師傅了?!蔽倚Γ骸澳氵@是夸我還是損我?”她說:“是夸你,因為你現在做餅,也有那股子執著勁兒?!?/span> 前兩天,王師傅來我家吃飯,我做了春餅給他嘗。他咬了一口,點點頭:“嗯,味道對了?!蔽壹拥貌恍校s緊問:“老師傅,您覺得哪做得最好?”他說:“水溫、醒面、搟餅,都到位了。”小劉在一旁插話:“這可是我們家張大神練了半年才練出來的。” 王師傅笑了:“你家媳婦真會夸人?!蔽艺f:“她不是夸我,是夸您的手藝。” 后來我問王師傅:“您教了我,后悔嗎?”他說:“不后悔。手藝這東西,傳下去才有意義?!蔽尹c點頭,心里一陣暖。 現在,我每次做春餅,都會想著王師傅的話:“做餅如做人?!弊霾艘惨粯?,用心才能做出好味道。 其實,春餅不只是春天的味道,它還藏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藏著一段段平凡卻溫暖的故事。就像我和老師傅的這段緣分,像我和小劉的這份堅持,都融進了那一張張薄如蟬翼的春餅里。 ![]() 結語:一張春餅,三代人的味道現在我每次做春餅,都會想起第一次去老師傅家的場景。那時候,我帶著小劉,敲開了一扇門,也敲開了一段傳承。三十三塊,換來的不只是配方,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小劉說:“以后咱們的孩子,也要學會做春餅。”我說:“當然,這是咱們家的味道?!?/span> 老師傅說:“手藝不傳,就斷了。”我說:“現在我學做春餅,就是傳手藝的一種方式?!?/span> 一張春餅,薄薄一張,卻承載著三代人的溫度。從老師傅的手里,到我的手里,再到未來孩子的手里,傳承的不只是做法,更是用心生活的態度。 如果你也愛吃春餅,不妨試試這個做法。別怕麻煩,別嫌步驟多,因為每一道工序,都是味道的來源。正如王師傅說的:“做餅,就是做心?!?/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