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籬下,牽牛攀竹”,“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立秋將至,雖然夏天的酷暑依然還在,但早晚的絲絲清涼已然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不過,今年的立秋不尋常,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晚立秋- 2025 年立秋在8月7日,也是閏六月十四,按農歷月份屬于 “六月秋”,但具體時刻是 13 點 51 分(0 點至 12 點為 “早立秋”,12 點至 24 點為 “晚立秋”),屬于 “晚立秋”。俗話說:“六月秋樣樣丟,七月秋樣樣收”、“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起秋,涼悠悠;晚起秋,熱愁愁?!?/span>,今年的六月晚立秋有著農作物生長期不足,莊稼欠收的風險;同時,遭遇“秋老虎”高溫天氣,但隨后易出現氣溫驟降,此時若作物未完全成熟,突然降溫可能導致果實凍害,影響產量和品質。這時,需要及時調整灌溉策略和加強病害防治,比如北方玉米、大豆等作物處于灌漿期時,需注意避免正午高溫灼傷葉片,建議早晚澆水降低地表溫度。南方水稻種植需防范高溫高濕環境下的病害,及時使用農藥并保證田間水分充足。
- 晚立秋在民間也有著“脫衣秋”的說法,意思是說在立秋后,由于高溫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覺得比夏天還熱,導致人們仍需脫衣祛熱、穿著單薄衣物。(反之,如果立秋后天氣很快涼下來,那么就需要增添衣服保暖,也就是所謂的“穿衣秋”。)

二、逢雙立秋- 閏月六月十四,是雙數日,民間也稱其為“逢雙立秋”。 農諺里說:“立秋逢單早穿棉,立秋逢雙熱死牛”,可見,今年的立秋是高溫不忍離去令人難挨的日子。
三、母秋- 如果按陰陽劃分,單數屬陽叫“公秋”,雙數屬陰叫“母秋”。 閏月六月十四,不論是月份還是日子,今年的立秋都是妥妥的“母秋”。
- 再者,若以白天(或12點前)立秋為公秋,夜間(或12點后)立秋為母秋來論。今年立秋時間為8月7日13:51(北京時間下午),也符合母秋特征。
- 俗話說:“公秋爽,母秋兇”,母秋兇似“秋老虎”,高溫不但不會輕易退場,反而可能變本加厲,高溫天氣可能持續到八月下旬。

四、秋包伏- 若根據干支歷法,立秋當日恰逢庚日(即末伏首日),則為“伏包秋”,這樣的話,伏期較短,天氣轉涼較快;但若末伏始于立秋之后,則稱“秋包伏”,伏期延長,炎熱持續更久。今年8月7日立秋處于中伏期間,末伏在立秋之后,即8月9日,正是秋包伏。
- 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在伏里,熱得時間自然就長,農諺稱“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把扇丟,秋包伏烤出油”,意思是說立秋后的暑氣反而更盛,可能出現“秋老虎”發威的情況,熱得人像被烤出了油。
- 在民間,秋包伏也叫“秋裹火”,更加形象地指出高溫就像被裹在火里,火熱很難散褪。

綜上所述,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今年的立秋后的"秋老虎"已然張牙舞爪。不過,"順四時而適寒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熱的天,我們也自有一套與酷暑周旋的生存藝術。 1、毒日頭的饋贈:曬秋的詩意 農諺說:“立秋曬秋,倉廩不愁。”這時的陽光雖毒,卻因濕度低、紫外線強,成了天然的脫水機,正是“曬秋”的好時機?!嫖鞯牡跄_樓前,火紅的辣椒鋪成地毯;徽州的屋頂上,金黃菊朵蜷縮成香囊;黃土高原的窯洞前,串串玉米如垂落的瓔珞。曬,是人與自然的契約,趁著秋天的果蔬大量成熟、逐漸罷園,喜歡曬蔬菜干、水果干、制作腌菜的朋友一定要抓住這個好時機。 
2、熱不是最可怕的,貪涼任性才是大忌。 空調房的冷氣與冰鎮飲料的誘惑,有時卻像溫水煮青蛙般讓自己的身體處在無精打采的疲憊之中。《黃帝內經》早有警示:“秋傷于濕,冬必咳嗽?!斌E冷的毛細血管遇熱膨脹,汗液排泄失衡,反而助長“陰暑”之癥。老中醫常念叨:“秋包伏,莫貪涼,一碗綠豆湯抵過三片西瓜霜?!?/span> 
3、既然逃不開熱浪,便把日子過成清泉。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時,車馬喧囂化作“心遠地自偏”的結界;蘇軾在嶺南啖荔枝,將貶謫之路走成“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味覺盛宴?,F代人同樣可以:通勤路上耳機里的白噪音是泉,深夜加班時窗臺多肉植物的呼吸是泉,當物理世界的熱浪成為既定事實,精神世界的清泉便成了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既然逃不開灼人的空氣,不妨學古人“心靜自然涼”的哲學:晨起汲井水擦拭竹席,午后煮一盞金銀花茶聽蟬鳴漸弱,傍晚將冬瓜煨成乳白的湯。熱,成了淬煉生活美學的窯火。正如汪曾祺筆下:“夏天的日子要一寸一寸地過?!鼻锇目崾罾?,藏著一口清泉:它是曬場上的豐收,是克制中的從容,更是對天地時序的敬畏。把無法回避的煎熬,沉淀成可飲用的清涼。這個秋天,就要來了! 
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