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井廟,被遺忘的城市起點 俞亮鑫 近年來,松江的廣富林遺址被稱為"上海之根”;青浦的崧澤遺址則稱為“上海之源” ;閔行的馬橋遺址也因距今四千年而稱為"上海之本";金山則因上海地區最早成陸、最早有人生息等理由亦稱"上海之始"……說法不一,彼此矛盾,讓人云里霧里,真不知道應該相信誰?!上海這座大都市究竟從何而來?確實值得深究。 ![]() 一、深井通向城市起點 松江、青浦、閔行、金山這些古遺址我大都去過,它們大都在上海遠郊,離市中心幾十公里之外,作為上海城市的歷史源頭我總感到有些疑惑。我想到了上海先民留下的一句老話:"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也許,它是一把打開城市之謎的鑰匙。 誠然,松江、青浦、閔行、金山等這些古遺址意義不凡,都是史前人類在上海這片土地上最早定居和文明痕跡,它創造了上海地區古文化的輝煌,值得研究和尊敬。 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源頭,那么,這些遠離中心城區的史前古遺址,就不如黃浦區永嘉路上那座默默無聞的古廟——淡井廟更為重要。 當然,今天的淡井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廟宇拆除,其遺址也被圈入瑞金賓館大墻內的花園中,但它的歷史與意義仍如一口深井,通向了上海這座城市最早的記憶與起點,有待深入開掘。 二、 “史前遺址”不是“城市起源” 要厘清“誰是上海之源”,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基本邏輯:史前文化遺址是不是等于城市起源? 松江廣富林遺址和閔行馬橋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青浦區崧澤遺址和金山古岡身遺址更早,均可追溯至6000年前。這些遺址見證了古代先民在長江下游的定居、農耕和器物制造,是“文化起源”的重要代表。但我只想問一句,這些史前遺址的歷史遠早于上海城市開始孕育的歷史,當時上海中心城區還浸泡在海水中,這些深埋在地下的古遺址,怎么可能對遠隔千年之后的上海建城產生作用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上海市中心城區(包括黃浦、靜安、徐匯等)大約是距今約1700年左右才脫離海域變成陸地的。這些史前遺址早于上海成陸至少有2000年以上??梢姡鼈?/span>并未參與后來上海城市的形成過程,對上海城市的孕育意義不大。 而且,松江、青浦、金山等十個縣還是1958年才從江蘇劃歸上海的。如果不是1958年行政區劃有了變更,它們還會來爭"上海之源"嗎? 上海在歷史上還隸屬過蘇州、嘉興,如果今天嘉興或蘇州與上海進一步“區域融合”,我們是否也要將良渚文化、吳越文化納入“上海源頭”?其邏輯顯然不能自圓其說。 道理很簡單,我們對城市的文化認知,不能隨著行政區劃的變化而變化,也不能按今天地圖上古遺址的年代早晚來定城市源頭??粗貓D來討論無疑是一個誤區。 南宋設立的上海鎮、元代設立的上海縣、新中國誕生時的上海市,都沒有今天上海6340平方公里范圍這么大。1949年的上海只有618平方公里,不足現在的十分之一。我們可以再找一下,那些古遺址是否還在當時的上海地圖上? ![]() 三、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相對于這些史前古遺址,地處上海市中心的淡井廟區域,才是上海城市真正的最初起點,也是上海巿民記憶中的"城市前世"。 淡井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末期。彼時,今上海市中心還是一片海邊灘涂,鹽堿遍地。村民在此開掘出一口淡水井,井水甘冽稀有。于是,先民才聚集于此,形成了淡井村,即今瑞金賓館、文化廣場這一帶。先民們感恩之余,于井邊建廟祭神,這便是淡井廟之起源,逐漸形成了三殿布局并駐有僧眾,。也造就了后來民間廣泛流傳的俗語:“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 ![]() 在永嘉路12號的淡井廟正門牌坊上,刻有"宋建淡井廟"五個大字。當年,這里香火旺盛,商鋪云集。直到1292年元朝設立上海縣,才有了官方意義上的城市建制,這標志著上海的建城之始。而在上??h城于1404年建立上海城隍廟之前,上海地區的百姓與官員祭祀都在淡井廟進行。淡井廟是上海最早的城隍廟,早于上海城隍廟約200年左右。 "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這不是一句隨口而出的鄉土俗語,而是有地理、社會、制度多重印證的歷史事實。它明確指出了上海城市形成過程中,淡井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淡井廟提供了早期水源(淡水井)、精神信仰(城隍神)、人群組織(村落、廟會與集市),形成了最早的城鎮聚落雛形。松江、青浦、金山等古遺址雖然重要,但其影響范圍長期局限在鄉野,有的深埋于地下,與后來上海城市的演化進程毫不相干。 ![]() 遺憾的是,淡井廟雖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卻因保護級別不高,于1997年已被徹底拆除,改建住宅。目前所存遺跡僅有古井一口和數塊殘碑,現隱藏于瑞金賓館南側的綠蔭叢中,鮮有人知,無人問津,令人痛惜。這無疑是上海城市記憶傳承中的一大遺憾。 今天,當我們在爭論“上海之源” 時,應當重新審視淡井廟作為上海城市源頭的歷史文化價值,并給予其應有的歷史定位和文化身份。因為它就是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最初萌芽的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