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是2020年基于國際脂肪肝專家組的意見提出來的新概念,用以替代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該概念強調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異常是脂肪肝發生的主要機制,已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2024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發布了新版《代謝相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推薦所有MAFLD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存在代謝心血管危險因素和肝損傷時應用相關藥物治療。其中,通過健康宣教調整飲食結構、制訂運動方案和糾正不良行為是治療MAFLD的基石。 本研究擬通過分析北京市某體檢機構體檢人群中MAFLD患者的特征及生活方式,比較該人群中MAFLD與非MAFLD的異同,為今后對MAFLD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提供依據。 ![]()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為橫斷面觀察性研究。研究對象為2015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體檢機構的體檢人群。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2)填寫個人健康信息調查表。排除標準:(1)缺乏必要的人口學指標、身體測量指標及個人健康信息調查表中數據缺失等;(2)活動性結核病、惡性腫瘤等可能影響機體營養狀態的嚴重疾病;(3)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MAFLD診斷標準:(1)影像學診斷脂肪肝和/或病理學顯示≥5%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2)排除過量飲酒(乙醇攝入量男性≥210 g/周和女性≥140 g/周)、肝豆狀核變性、營養不良等可能導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3)存在下列至少1項代謝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①BMI≥24.0 kg/m2,或者腰圍≥90 cm(男性)和85 cm(女性),或者體脂含量和體脂百分比超標;②空腹血糖≥6.1 mmol/L或糖負荷后2 h血糖≥7.8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HbA1c)≥5.7%,或者2型糖尿病史,或者穩態型評估法胰島素抵抗指數≥2.5;③TG≥1.70 mmol/L,或在接受降脂藥物治療;④HDL-C≤1.0 mmol/L(男性)和1.3 mmol/L(女性),或在應用降脂藥物治療;⑤血壓≥130/85 mmHg,或在接受降壓藥物治療。 按照MAFLD診斷標準將體檢人群分為MAFLD組和非MAFLD組;按照BMI水平,進一步將MAFLD組分為瘦型MAFLD組(BMI<24 kg/m2)和非瘦型MAFLD組(BMI≥24 kg/m2)。患者納入流程見圖1。 圖1 患者入組流程圖 1.2 研究方法1.2.1 一般資料采集收集所有體檢人員年齡、性別等人口學指標,安排專人測量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計算BMI和腰臀比。 1.2.2 調查問卷填寫所有體檢人員體檢當日填寫體檢機構自制的個人健康信息調查表,收集該人群最高學歷、工作壓力及睡眠、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信息。為便于統計分析,調查表中,將工作壓力“無、很小、較小、適中”合并為“不大”,將“較大、很大”合并為“大”;將進餐速度“慢、中等速度”,合并為“不快”,將“有點快、很快”,合并為“快”。 ![]() 2結果 2.1 根據MAFLD分層的患者特征及生活方式最終納入6 206例體檢人員中MAFLD組1 926例(31.0%),非MAFLD組為4 280例(69.0%)。MAFLD組年齡、男性占比、工作壓力、體質量、BMI、腰圍、臀圍、腰臀比均顯著高于非MAFLD組(P值均<0.05),但學歷較低(P<0.001)(表1)。在生活方式方面,MAFLD組患者睡眠時間較少,進餐速度更快,攝入了更多的高鈉、高糖、高熱量及低膳食纖維飲食,并且無運動習慣的人更多(P值均<0.05)(表2)。 2.2 根據BMI分層的患者特征及生活方式1 926例MAFLD中瘦型MAFLD為202例(10.5%),非瘦型MAFLD為1 724例(89.5%)。瘦型MAFLD的年齡、學歷顯著高于非瘦型MAFLD組(P值均<0.05),而男性占比、體質量、BMI、腰圍、臀圍均顯著降低(P值均<0.05)(表3)。在行為方面,非瘦型MAFLD組進餐速度較快(P<0.05),兩組患者在其他生活方式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值均>0.05)(表4)。 ![]() 3討論 MAFLD起病隱匿,不易被早期發現,而肝臟或肝外嚴重不良預后將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近年來,國內外已開展多項關于MAFLD藥物的臨床試驗,但目前尚無上市藥物,生活方式干預仍是MAFLD治療的一線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體檢人群中MAFLD患病率高達31.0%,推測我國MAFLD人數眾多,建議在所有體檢人群中篩查MAFLD患者,調查其特征及生活方式,盡早干預,以降低遠期不良結局發生的風險。 在本研究中MAFLD患者更為年長,以男性居多。該人群受教育程度較低,尤其在非瘦型MAFLD患者中更顯著,考慮可能與這部分人群缺乏健康知識及疾病意識有關。既往一項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承受高強度工作壓力的人群更易出現心理問題。但尚未見工作壓力與身體健康相關性的研究報道。本研究發現,MAFLD患者自我評估的工作壓力較非MAFLD人群更大,考慮可能與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激素水平變化相關。工作壓力會導致這些激素水平升高,進而引發慢性疲勞、失眠、肥胖等健康問題,導致MAFLD發生。由此提示在年長、男性或者高強度工作壓力人群中應重視MAFLD篩查及管理,并提高公眾對MAFLD的認知度。 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的是,與非MAFLD相比,MAFLD患者的體質量、BMI、腰圍、臀圍、腰臀比明顯更高。在超重/肥胖患者中,減重呈劑量依賴的方式改善代謝紊亂及肝損傷。對于其中BMI“正常”的這部分患者,減重治療往往容易被忽視。既往多項研究表明,瘦型脂肪肝患者代謝功能障礙水平高于非MAFLD人群,雖然其肝活檢病理顯示的脂肪變性及纖維化程度較非瘦型脂肪肝患者輕微,但其發生的風險因素與非瘦型脂肪肝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體質量增加、合并代謝綜合征等。并且有研究發現,在瘦型脂肪肝患者中,較低幅度的體質量下降就可以達到疾病緩解或恢復的目的。由此提示無論BMI高或低,MAFLD患者均應進行減重治療。 基于美國睡眠醫學會和睡眠研究學會的建議,即青年人和成年人睡眠時間為7~9 h,老年人為7~8 h,本研究中將睡眠時間分為≥8 h和<8 h。來自既往睡眠研究的數據表明,夜間睡眠類型(晚于22∶00入睡)與MAFLD患病率增加顯著相關,研究結果提示晝夜節律失調可導致體內激素水平紊亂,并且這部分人群多存在夜間加餐行為,均可促進MAFLD發生。Weng等研究發現,與MAFLD顯著相關的是晝夜節律失調,而不是睡眠時間長短。在本研究中,與非MAFLD相比,MAFLD患者睡眠時間更短,但因缺乏入睡時間數據,未將患者按照睡眠類型進一步分組。更短的睡眠時間提示這部分人群可能存在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會導致激素水平紊亂,進而影響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干擾生物鐘,同時,長期的睡眠障礙還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直接誘導MAFLD發生。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MAFLD患者進餐速度較快,尤其在非瘦型MAFLD中更顯著,進餐速度較快可能會引起飽腹感延遲,進而攝入過量食物導致肥胖。因此,MAFLD患者更應糾正不良行為方式,即保持充足睡眠、改變進餐習慣等。 高鈉、含糖飲料、富含飽和脂肪酸、精制碳水化合物等飲食可致體質量增加、內臟脂肪含量增多、肝臟轉氨酶水平升高,與MAFLD流行顯著相關。在本研究中,MAFLD患者攝入了更多的高鈉、高糖、高熱量、富含飽和脂肪酸及低膳食纖維飲食,建議這部分患者兼顧控制能量攝入和調整飲食結構。新版MAFLD防治指南提出運動量與肝臟脂肪含量減少之間存在量效關系。運動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減少肝臟脂肪含量,從而促進肝臟脂質代謝,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本研究結果提示,與非MAFLD人群相比,MAFLD患者參與運動的人數更少,建議這部分患者結合自身健康狀況及運動愛好制定最佳的運動治療方案。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僅入組了北京市的體檢人群,其結果是否適用于全國體檢人群有待更多研究的驗證。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體檢人群中MAFLD患病率較高,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數較非MAFLD人群更多。建議針對其特征及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早期干預,通過減少MAFLD肝臟及肝外不良預后而減輕國家的長期醫療負擔。 ![]() https://www./cn/article/doi/10.12449/JCH250614 ![]() 郭海清, 李明亮, 劉峰, 等 . 基于體檢人群調查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征及生活方式[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5, 41(6): 1090-10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