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永亮 大寫意繪畫作為中國畫體系中的特殊門類,其人才培養始終是藝術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歷代畫論中"解衣盤礴"的創作狀態與"澄懷味象"的審美追求,揭示了大寫意繪畫對創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本文將從專業視角剖析大寫意畫家的成長規律。 當前畫壇存在將小寫意技法誤認為大寫意的普遍現象,這種認知偏差源于對兩種繪畫形態本質差異的模糊。從技法層面而言,小寫意注重形神兼備的程式化表現,而大寫意追求的是"離形得似"的精神超越。這種差異如同職業賽車手與普通駕駛者在駕駛意識與操作精度上的本質區別,前者需要與生俱來的空間感知與決斷能力。 造成認知混淆的深層原因,在于大寫意繪畫特有的表現特性。其看似率意的筆墨實則蘊含著嚴密的法度,正如石濤所言"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這種建立在深厚積淀之上的自由表達,往往被表象的粗放筆觸所遮蔽。當下畫壇存在將"狂涂亂抹"等同于大寫意的誤區,這種認知偏差不僅存在于普通觀眾層面,甚至波及部分專業創作群體。 大寫意畫家的成長需要具備四個核心要素: 其一,氣象格局的養成。創作者需具備"胸中丘壑"的格局意識,這種內在氣度通過"澄懷觀道"的修為得以培植。明代徐渭的潑墨大寫意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源于其"胸次浩蕩"的精神境界。在具體創作中體現為"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的辯證統一。 其二,減筆取形的能力。這要求畫家具備"目識心記"的觀察力與"筆簡意賅"的表現力。宋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以不足十筆勾勒形神,正是深諳"形殘神全"之道的典范。這種能力需要通過大量速寫訓練與物象解構實踐來培養。 其三,金石草法的修煉。篆籀筆法的"屋漏痕"質感與草書線條的"飛白"意趣,構成了大寫意筆墨的筋骨血脈。吳昌碩以石鼓文筆法入畫,齊白石取法《天發神讖碑》,皆印證了書骨畫魂的內在聯系。建議通過臨習《散氏盤》《自敘帖》等經典,錘煉線條的"錐畫沙"力度與"折釵股"韌性。 其四,綜合學養的積淀。傳統畫論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修為路徑。徐渭通曉兵法音律,八大山人深研禪學,這種跨領域的知識結構為其藝術突破提供了思想支撐。現代大寫意畫家更需建立包含哲學、文學、美學的立體知識體系。 從人才培養周期來看,大寫意畫家的成熟往往需要經歷三個遞進階段:前十年筑基傳統筆墨語言,中間十年探索個人語系,后十年實現精神超越。潘天壽60歲后方確立個人風格,李苦禪晚年作品始入化境,都印證了這一規律。 當代大寫意教育需建立科學的培養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強化傳統筆墨訓練,中級階段注重個性語言培育,高級階段引導哲學思考。同時要警惕將筆墨程式簡單等同于藝術成就的評價誤區,建立包含精神維度、筆墨質量、創新價值的多重評價標準。 大寫意繪畫的本質是生命能量的藝術轉化,這種轉化需要天賦、學養、閱歷的聚合作用。正如黃賓虹所言"中國畫舍筆墨無他,然有筆墨者未必是中國畫",道出了大寫意創作中技道關系的真諦。在浮躁的當代藝術生態中,大寫意人才培養更需要堅守傳統正脈,遵循藝術規律,方能在時光淬煉中培育出真正的寫意精神傳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