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方子是保和丸,保和丸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創立,收錄于其著作《丹溪心法》,保就是保護胃氣,和就是調和脾胃。 當今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營養過剩的時代,胡吃海塞,大腹便便,油膩四射,添加劑橫行,太多人的病,不是餓出來的,而是吃太多吃出來的,而保和丸,專治這個時代吃出來的病。 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切食物,都要經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轉化為對身體有用的津液。當吃的過多,脾胃消化不動的時候,食物就會堆積在胃里,造成胃脹,打嗝,反酸,口臭,食欲不振等問題,我們稱為食積。 食積除了因為大人們不加節制的胡吃海塞,也常見于小孩子,因為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中醫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可是現在有幾個家長會讓孩子餓著?孩子自己不想吃了,家長還會親自上陣去喂,生怕孩子吃不飽,吃的少,長不高。 其實吃的多,脾胃消化不了,引起食積,反而長不高。因為吃再多沒有用,你得消化吸收了,那才有用。反倒是吃個七分飽,讓孩子稍微有點饑餓感,始終保持胃氣充盈,脾胃運化力強,所有吃的都能消化吸收,這樣才能長得高。 保和丸:焦山楂,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炒),麥芽(炒) 焦山楂,炒六神曲,炒麥芽,這三味藥都是消食積的,山楂專消油膩肉類食積,神曲和麥芽側重消化米面類食積。我們看到三味藥都是經過炮制的,炒過以后,藥性更溫一些,能稍稍的溫一下脾胃,因為脾胃喜溫惡寒。 萊菔子一方面可以消食除脹,一方面還能降氣化痰,可以說是全能手,配合陳皮一起把上逆的胃氣往下導。 像嘔吐,打嗝,反酸,口臭,這都是胃氣不降反升的癥狀,陳皮行氣,有雙向作用,以降胃氣為主,以升脾氣為輔。 胃氣以降為順,陳皮能夠推動氣機下行,解決上面那些胃氣上逆的癥狀。同時陳皮也能升脾氣,推動清氣上升,芳香醒脾,所以兼具一定的補氣作用。消中有補,通而不伐,既消除積滯又不傷正氣,最終實現“胃氣和順”的目標?。 茯苓,半夏祛濕化痰,食積在胃里久了就會轉化成痰濕,茯苓去較清的濕,半夏去較濁的濕,也就是痰。 連翹苦寒,用來清食積、痰濕產生的郁熱。 古人說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對于吃多了引起的食積停滯,胃脹,噯氣,打嗝,反酸,口臭,口腔潰瘍,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等,保和丸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我們看到保和丸里主要都是消食,降氣,祛濕,化痰,清熱的藥,雖然陳皮有一定提升脾氣的作用,但其健脾補氣的作用并不強,整體還是偏于消導攻積之品,所以脾胃虛寒,氣虛腹脹,沒有食積者,不適用保和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