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跟兒子聊起暑期旅游的話題,我問兒子:如果明年有時間,你想去哪兒玩? 兒子想了想說:“媽,有機會我想再去一次北京。” 我一聽,有些愣了。要知道,兒子小時候去過北京,逛過故宮、爬過長城、去過頤和園……該走的都走過,該看的都看過。祖國一片大好河山,為什么要重游呢? 接下去兒子的一番話,像一把鑰匙,突然打開了理解古跡的新大門。 兒子說:“小時候不懂,后來看了書才才明白,那些紅墻黃瓦、雕梁畫棟,都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想重新走進北京,了解我們大中華的歷史!” ![]() 是啊,小時候的旅行,是“到此一游”的興奮,是懵懂地看個熱鬧。那些矗立千百年的宮殿、城墻、佛塔,在他們眼中,或許只是龐大新奇的“積木”。當知識儲備日漸豐厚,當歷史脈絡在書本中被串聯,孩子心里沉睡的文化基因開始覺醒。 他們渴望的不再是簡單的“去過”,而是“看懂”——看懂故宮屋脊上脊獸排列的森嚴等級,看懂長城磚石縫隙里填滿的烽火傳奇,看懂布達拉宮白墻紅殿訴說的雪域信仰。 自從兒子提出“重游北京古跡”后,我也開始留意做攻略,恰恰看到一本《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個中國古跡》,其帶給我的震撼與共鳴,更深有感觸。 作者王慧蓮,一位原本與古跡“不搭界”的醫務工作者,卻用二十年光陰,踏遍400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終精選出1001處,凝結成這部960頁的恢弘巨著。這份執著,本身就書寫著對中華文明最深沉的熱愛。 ![]() 重游古跡,是成長的必修課 書中特別提到北京的大慧寺。這座深藏京城西北的明代古剎,藏著被嚴重低估的藝術珍寶——28尊栩栩如生的諸天彩塑。 它們身披華服,手持法器,或威嚴,或悲憫,不僅姿態各異,更難得地保留了明代原始的、絢麗的“妝璽”彩繪,歷經數百年仍熠熠生輝。作者王慧蓮鏡頭下的它們,細節驚人,仿佛下一秒就要從書頁中走出。 ![]() 試想,當年幼的孩子步入大慧寺,面對滿堂神佛,可能只覺得眼花繚亂。而當他帶著書中對明代雕塑藝術、佛教文化的解讀重游故地,每一處衣紋流轉,每一個眼神刻畫,都成了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 “再看一次”的價值,正在于此——帶著知識的行囊,收獲完全不同的文化深度體驗。 北京如此,其他古跡亦然。書中精選的1001處,從敦煌莫高窟到應縣木塔,從懸泉置漢簡到釣魚城古戰場,每一處都值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帶著不同的認知去“重逢”。 ![]() 紙上臥游,彌補實地遺憾的寶藏 然而,一個現實難題擺在眼前:有些古跡,此生可能真的無緣親見。 書中特別提到,許多珍貴遺跡或因保護需要閉門謝客(如一些已不對外開放的古建、墓葬),或已難敵歲月風霜悄然改變甚至消逝(如失火前的屏南萬安橋、古樸原生態的陽原開陽堡)。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個中國古跡》恰恰是一架珍貴的“時光機”。 ![]() 書中1966張高清彩圖,近400張已成絕版!作者王慧蓮用鏡頭定格了那些再也無法重現的歷史瞬間: 滄州鐵獅子尚未加蓋保護棚的雄姿; 北朝原址碑靜靜佇立林間的蒼涼; 唐陵、南朝石刻未被圍欄隔開的開闊; 北宋帝陵與金黃麥田相映成趣的畫卷…… 翻開書頁,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這些消逝或改變的風華。對于無法親臨的孩子,這無疑是最直觀、最震撼的歷史課堂。 ![]() 親子共讀,暑假里的紙上文化之旅 960頁的體量,沉甸甸的不僅是書的分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文明重量。對于暑假可能無法遠行,或想提前做足功課的家庭,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紛呈的“紙上文化之旅”。 深度解鎖“熟悉”的北京:除了故宮天壇,書中還詳細介紹了鎮北臺(明代長城最大瞭望臺,見證邊關貿易與民族融合)、大慧寺彩塑(明代藝術遺珍)等深度古跡,提供比普通攻略更專業、更有趣的背景知識。 按圖索驥的旅行寶典:書中古跡按省份分類,索引清晰。無論是計劃暑假出行,還是日常積累知識,都能快速找到目標。 孩子感興趣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頂級文物、熱門影視劇取景地(如“黑神話”相關),書中都有線索。 ![]() 絕無僅有的獨家視角:287張航拍照片,提供身臨其境也無法獲得的宏大視野。 想象一下,和孩子一起俯瞰晉祠古建筑群的莊重布局,感受“中國第一華塔”修定寺塔那令人窒息的雕磚藝術全貌!書中對古跡看點、周邊關聯人文風景的提示,更是親子旅行規劃的實用錦囊。 ![]() 小時候的走馬觀花,播下了好奇的種子;如今的主動求索,是種子在知識的澆灌下破土而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個中國古跡》正是滋養這份文化自覺的沃土。 它不僅是一份“此生必去”的清單,更是一座紙上的中華文明博物館,一部由腳步丈量、用熱愛寫就的“中國故事”。 無論這個暑假是踏上重訪古跡的旅途,還是在家中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臥游”,這本書都能讓父母與孩子一起,真正看懂中國的美,讀懂文明的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