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推沙。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一些家庭不惜花錢帶孩子“走南闖北”。 然而,有些孩子走遍千山萬水后,卻依然困在自我認知的圍墻中。 “富養孩子”本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但若方式錯了,就可能變成了“欲望的催化劑”。 很認同一句話: “旅行最大的好處,不是能見到多少人,見過多美的風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際遇下,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 旅行是一場心靈的對話,是教會他們在平凡中發現價值,在世界中找到位置。 若父母只給看世界的機會,卻不給理解世界的鑰匙,那不過是外在繁華換來的內心空洞。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舊時有個村夫,攢了一輩子錢,帶兒子去京都長見識。 路上見了名山大川,嘗了各色佳肴,兒子看得眼花繚亂。 回來后,兒子變得挑三揀四,懶得下地干活,總說村里飯菜粗陋、住處寒酸,處處比不上城里。 后來他去趕考,連考三次都落了榜,田里的活計不會做,學里的文章又寫不好,族里人都罵他不成器。 一位著名作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旅游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昧。” 帶孩子去旅行、去見世面,本沒有錯。 錯在只看到了“遠方”,卻忽略了“內在”。 見得越多,欲望越深,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攀比。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腳步的延伸,更是認知的拓寬。 《平凡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個女孩。 蘭香平日話不多,性子卻倔強,家中清貧,常常吃不飽飯,她卻偏愛讀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有時,一本高中物理書讓她如獲至寶,從此沉迷其中。 她沒桌子,就趴在炕上學習,拼命備考,她清楚,考不上就只能困在黃土地里過一生。 而大學錄取通知書成了她的“出村通行證”。 從雙水村到北方工業大學,再到航天領域,她徹底走出了命運的圍墻。 《原道》有言:“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人生最難的貧窮,是認知上的貧瘠。 世界再遼闊,如果孩子心中空洞,也只是表面的熱鬧。 當他長大后,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能力去維持那樣的生活,他會驚覺,那曾經的“優越”,不過是一場短暫的幻覺。 沒有匹配的能力和條件,那些浮華反而變成了沉重的負擔,壓得人喘不過氣。 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到遠方,但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知到生活。
《人生的智慧》中有這樣一句話: “外在的幸福是偶然的,內在幸福才是永恒的。” 一個人的精神厚度,決定了他一生的姿態。 精神空洞的人,就算坐在世界最高樓,也只感到孤獨和虛無。 內心豐盈的人,即使處境平凡,也自帶光芒。 網上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童年沒有旅行,沒有輔導班,只有柴米油鹽的瑣碎和日復一日的生活。 但母親常常給他講古書里的人物故事、家族的清規與鄉土的風俗。 他從小耳濡目染,性情沉穩,心中裝滿了敬畏與堅韌。 成年后,這個少年考上了復旦大學新聞系,成為一位優秀的深度調查記者。 有人問他:“你從小的生活是否很苦?” 他答:“不,我母親讓我擁有了整個世界。” 很認同一句話: “很多父母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卻忘了教育的終點,是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健全。” 人類所能獲得的幸福,三分之一來自外在的物質,三分之二來自內在的精神。 孩子不是用金錢養大的,而是用精神撫育起來的。 讓他們看世界或許改變命運,但如果沒有內在的支撐,再多的旅行也只是走馬觀花。 唯有內心豐盈,不會被表象迷惑,不會輕易焦慮,他們才能在困境中保有希望。 讓孩子學會愛、學會思考、學會安靜地獨處,懂得內省、心安而后穩,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有些人把“富養”誤解為衣食無憂、優渥條件。 卻忽略了,真正能陪伴孩子一生的,是心智、是品格、是面對現實世界的能力。 給孩子一座金山,不如教他一把鐵錘。 一個孩子能否安身立命,決定于他是否擁有從內而外的成長底氣。 1.正確的價值觀 古語云:“三觀正,路自寬。” 人生的路該怎么走,取決于最初心中確立的方向。 一個人若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再高的智商、再多的資源,也難免走偏。 而價值觀的建立,往往源自家庭的熏陶。 對是非善惡的態度、對金錢與成敗的認識,都會潛移默化地刻進孩子的靈魂深處。 唯有價值觀端正的人,才能在人生變局中穩得住腳步,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安于當下,勇于未來。 2.獨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今社會喧囂,若沒有獨立判斷力,孩子很容易被情緒帶跑,被言論左右。 能思考的孩子,即使不善言辭,也內心通透; 即使遇事受挫,也能從中歸納、反思、再出發。 這樣的孩子,不易被帶節奏、不輕信謠言、不盲從風口,能在復雜的現實中,活出清明而有力量的人生。 3.走出絕境的勇氣 這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能不懼苦難的人,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面對難題,怕不是解決之道,依賴更不是長久之計。 人生最大的福氣之一,是遭遇荊棘坎坷時,不慌、不逃、不推卸,而是能動腦、動手,扛下并破局。 只有這樣,才不會面對一點生活壓力就焦慮,遇到一次打擊就崩潰。 古語言:“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為人父母,最大的事,便是參與孩子的成長,把孩子變成完全的人。 然而,給孩子看世界,不只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引領。 真正的富養,是教會他們看清世界、看懂人心,更重要的是看見自己,在有一天離開我們后,依舊有能力直面風浪、獨自立世。 這樣的孩子,才是擁有真正的“富貴人生”。 愿我們都能先修己身,再育子女;愿我們的孩子,活得清明、堅定、真實又自在。 點亮文末“愛心”,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爪間墨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國學生活 |
|